葉嘉瑩先生古詩詞課讀書筆記之十一

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十分奇怪的一組詩,它們非常易懂,卻又相當難解,藝術成就極高,卻又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人人讀了心中都覺得有所觸動,卻又很難說清受到觸動的緣由。

這就是《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在寫作態度上十分真摯誠懇,語言也相當平易淺近,絲毫沒有後世詩人那種爭新立異,逞強好勝的用心,但其意蘊之深微豐美卻經受住了千百年來無數讀者的反覆挖掘,使每個人都能夠有所得,或有所感。

清人陳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詩選》中說:

《十九首》所以爲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失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咋一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迴反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爲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爲至極。”

這段話說的極好,《古詩十九首》所寫的內容涉及很多人生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寫出了人們心靈深處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幾種感情的基本類型,這些感情來源於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凡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不可能沒有經歷過,然而《古詩十九首》,卻能把這些感情表現得如此低迴反覆,溫厚纏綿,動人心絃,這也正是《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夠千古常新的根本原因。

今日小記:

葉嘉瑩先生對《古詩十九首》的評論很高端,說它們易懂又難解,藝術成就極高卻不知誰是作者,能讓人有所觸動,卻又說不清觸動的緣由。

我想,好的詩歌就是這樣子的吧!能夠從個性中找到共性,找到人性中共通的部分,表現大家共有的情緒。詩是詩人寫的,但卻感覺到就是寫自己。

上週找了一個下午逃出學校,在民國風的街上逛了一圈後情不自禁走進書店。我隨意看着書架上的各種書,眼光被一本書打動。《一個人的朝聖》。

不知道在千冊書中怎麼會選了這一本。很多時候我並不懂自己,但有些下意識的行爲能夠幫我認清自己。

一個人,說明我就是獨自的,是渴望實現自我呢,還是渴望自由?不知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朝聖,朝着一個神聖的方向而去。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翻開來,卻是一部小說。作者的前言還是蠻打動人的,只是當時有很多人在我身邊大聲說話,家裏長短,影響了我記住它們。只記住了一點那時的感覺。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章裏的一個細節。一個老人,爲了給一個即將告別世界的女人回一封信,走出妻子的嘮叨,躲過鄰居的騷擾,他並不想很快把信寄出去完成這樣一個任務。而是邊走邊嫌郵筒怎的那麼快就到了。他沒有把信放進去,而是繼續走向另一個郵筒。

雖然這個細節跟我的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跟這個細節有共同點的地方在於,有時候也想躲一躲紅塵。在上班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有時候覺得,怎麼那麼快就走到了。走到了意味着又進入了紅塵,又將失去了自己。

《古詩十九首》裏的詩歌之所以能有千年不衰的魅力,估計也是通過感發,寫出了共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