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席不正,不坐

10.10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席不正,不坐。”古人席地而坐,如果坐席摆得不端正,孔子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杖者”,是用拐杖的老人,六十岁以上开始用拐杖。与乡人宴会饮酒完毕,一定让老人先走,老人出门了,自己才跟出去。

“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阶。”“傩”,不是正式祭礼,是乡下人驱逐疫鬼的风俗,有点巫婆神汉的意思。乡人跳大神的时候呢,孔子全身朝服,肃立在自家门前台阶上站岗,家里的鬼神就安心了。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托人问候其他国家的朋友,一定隆重地拜送使者和要去问候的那人,就如同与他亲见相拜一般,不因为远而废敬。他问候远方的朋友,敬礼也如同对方就在面前。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呀,还是先来学习一下上一章的内容。

在上一章,我们学到“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说的是在公祭上分得的肉,当天就分赐出去或者说赶紧吃掉,不要过夜。而自己家祭用的肉呢,不要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这是为了防止肉变质。一旦变质了,吃坏了肚子,那就没有必要了,适得其反了!

食不语,是儒家非常看重的一个规矩,就是说不要边吃东西,边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在中国的古代,凡是学子在正常吃饭的时候,都是这么要求的。

当然,正式宴请除外。宴请是请人吃饭,是办事儿。吃饭是媒介,真正的目的不是吃饭,而是交流,互相谈感情,套近乎,所以是情况不同。

寝不言,说的是在睡觉之前就不要再说话了,这样会防止入睡休息。

这一点我们也特别注意,可能现在睡觉之前和别人说话倒是比较少,往往会看手机等等,其实也是干扰注意力,既然想睡觉了就抓紧时间睡觉。

万缘皆放下,赶紧梦周公!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也就是说当孔子吃饭的时候,哪怕是很简单的粗茶淡饭,他也一定要先去祭一下,就像斋戒祭祀一样的虔诚,就类似于现在基督教,或者说佛教,他们在吃饭之前要先祷告一下一样。

那在我们古代,儒生他也是要先说一下感恩的语,敬祖先,表达一下。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我们对食物,对这个祖先,时时有一种敬意,那么你会发现这个人的运气也不会差,因为你懂得感恩,万物皆有灵啊!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其实是好几章。

本来我昨天想我说是要不要一章一章的讲,说实话都是一些行为规范很具体,把一章讲一个半小时,有点太啰嗦了。我们当减则减,还是三四章合成一章,这样的话既能说清楚又不至于太啰嗦。

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章,它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先看原文。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下面分别讲了四种情况,我们要一种情况一种情况的来和大家聊。

第一种是席不正,不坐。这里面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像我们刚刚发的这个短文,里面讲的古人席地而坐,如果坐席摆得不端正,孔子不坐。

另外一种,是座次,座次上来讲,就讲究了。

那席地而坐,席摆的不正,不坐。很简单,把席摆正就OK了,就是一些细节上要注意。

大家都知道,孔子这个人,他是非常注重细节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有讲究的,尽量的合乎礼仪合乎规范,说谦谦君子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什么事都不讲究,大大咧咧的,怎么能体现君子之风呢?

第二个就是在饮酒吃饭的时候,特别是有客人来了,或者说到别人家去做客,或者去参加商务宴请,一些重要的场合,这个座次就非常重要。

在古代,或者说我年轻的时候,你到哪里去干什么,这个排座次,都是很重要的。

没有谁来了以后,大马金刀地往主席上一座,就算完的。

如果一个人这么个坐法,那是要被人耻笑的,说这个人真没有教养,真没有修养,一看就是没有家教,他鄙视的不是你本人,而是你的父亲以及这个家族。

为什么呢?因为座次是非常有讲究的,特别是在我们山东,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那就更讲究了。

我们一般看书听讲就会说,分宾主落座。首先说这一句,分清主人和客人。主人坐在什么位置,客人坐在什么位置,谁做主陪,谁做副陪,谁做主宾,谁是副宾,都是有讲究的。

一般情况下,如果互相不熟悉是要谦让的,在酒席上一般是以什么为排位原则呢?

一个是如果说有政府官员,这是以官者为尊的,他是当官的,他要排坐主位。

如果说都是当官的呢,就比较熟,那就可以老者为尊。谁的岁数大,谁放在上面,或者说以有一定身份和名望的人,坐在中间坐在主位。

这个时候都是要互相谦让的,你坐,你坐...... 最后自然而然的就排定座次了,谁该做在什么位置,大家都心里有数。主人安排的时候或者客人坐的时候都是有数的。

有的人坐错了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说这一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礼节。

我们到哪里去做客,不要轻易地就去入座,让一让,那你坐,你坐,你往上,做好尽量往下坐。当然了,不该你做下坐,自然就会把你请上去,但是你不该做上位,你做上位了,就麻烦了。他也会有语言,把你请下来!不过那个时候就难看啦。

有的人会说这样虚伪,其实是错误的,就在揖让之间,,就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礼仪修养。

有没有教养,能看出来,知不知道远近高低,能看出来。所以说现在往往,你像这个新媳妇见了公婆,她很紧张,为什么?第一次吃饭对方在考察她。

而另外一个,比如说女婿第一次走丈母娘,更加紧张!为什么呀?这一家子人找了一家族的人来陪酒,都是来考察你,看看你说话怎么样,长得怎么样,会不会喝酒,喝酒会不会失节,懂不懂礼貌,姑娘能不能托付给你,都在其中了,所以一定要注意日常礼仪。

好了,这个说的有点多。

咱再说第二个,“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杖者,就是指拐拄拐杖的老人,意思就是岁数大了,行动不便了。人老了,要值得尊敬。中国人一直有一个传统叫“尊老爱幼”,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乡人,就是普通场合,和乡里乡亲在一块喝酒,比如说有人家有喜事,有人家有丧事,有人家有高兴的事,聚一聚。

这个时候吃饱喝足了,就讲到送别的礼仪了,我们上几章,曾经有一章提过说外交礼仪的时候把人送走了,人家直到看不见了,这才回来,并且向主君报告,客人已经走了,不再回头了。

那在这里,就是让老者先走,他走了以后我再走,时时处处,体现出对老人的一份尊敬,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

说到这里再多说一句,在过去我们15岁之前,男孩儿是不上桌的,女孩儿更不用提!

除非来了女客人,男客人来了,正常宴请,就是招待客人的时候,女孩子根本就不上桌,在厨房里做饭,等别人吃饱了,放筷了,然后这才请家人上来吃饭。

而现在很多人其实是已经很不讲究了,怎么说很不讲究呢?

我曾经参加过多少次酒席,好多人带着孩子,孩子两三岁,或者四五岁六七岁,小孩儿在身边很小,他确实是不懂,有的七八岁了,就是孩子比较大了,这时候大人也不注意,让孩子坐在主位上,四处踅摸,四处看,逮着什么吃什么,大人一点说教也没有。

说实话,这样的人就很让人看不起。为什么?一点礼节也不懂。不管他有多少钱,在别人心目中都是形象全无的!

孩子在家里面也要注意给他立规矩,出门以后更是代表你的形象,孩子没有礼貌,就代表你家人没有家教。一般情况下,大人不动筷子,小孩是不准吃的。

这些普通的礼仪,说实话还有很多,我就不再多讲了。因为时间有限,大家要注意。

尊老我们可能都能做到,但是对于孩子,往往就太宠他了,其实你没有必要过于宠他,孩子就是块璞玉,就需要你雕琢,你不雕琢他,他长大了,最后丢的是你的人,以及你的家族的人,丢祖宗的脸。

接下来学下一个就是: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这里的傩不是正式的祭礼,是乡下人驱逐疫鬼的风俗,有点儿巫婆神汉的意思。

就是乡下人跳大神,这种情况现在相对来讲少了,在过去很多很多这样的。

有的人说是封建迷信,在这里我和大家说一声,还真的就不能一概笼统地把它称为封建迷信。

我小时候到现在,经历了很多事,有好多我们看着不可思议的跳大神,或者说请巫婆神汉,它真的管用,而且也真有!

如果说你就是一个彻底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那我也不多说什么!

但是你不能因为你不知道,你就认为他就不可能。这个世界不以你的认知来改变。好多我们不明白的地方,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因为那个世界你不知道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就不要以为它就没有。

说了半天,就是孔子在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是全身朝服,穿着正装,站立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阼”是什么?是东边的台阶,是主人所立之地。

干什么呢?两种意思,一个就是保护自己家的祖先,自己家的鬼。因为自己家有牌位,牌位在,就说明他的灵魂在,保护自己家的祖先不受惊扰。

另外一个,也是对对方的行为表示尊重,我们一直说,孔子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祭神如神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因为我不认可,我就说你是封建迷信,我就去斥责你搞什么活动,没有用,你搞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安心,在这里我给举个例子。

我们群里的战友大部分都是女同志,都有孩子。那孩子小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惊吓,看着他两眼呆滞无神,吃嘛嘛不香,眼皮也不愿意翻,那一刻肯定是心里发慌,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掉魂了。

那懂的人会给他叫魂儿或者是被狗咬啦,吓着啦,叫魂儿,可以这样说,你会叫魂的,一叫就好。

不会叫魂儿的,它也会好,什么时候好呢?过了几天,这个事过去了。

因为小孩儿阳气盛,阴气不入体,它可能会侵扰你一段时间,慢慢的会恢复正常,时间非常长,这时候你打针吃药都不管用。

但是要叫魂儿的话,一叫就好,我小时候就掉过好多次魂儿,并且真的被叫过。至于怎么叫就不再多说了,

想知道怎么叫魂的,可以问问我,因为我亲身经历过。

再来讲最后一句,叫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这里面,也是有2种解释、我们都听一听。

第一种就是托人问候其他国家的朋友一定要隆重的拜送使者,拜送谁呢?主要是拜要去问候的那个人,拜使者。就如同与他亲见相拜一般,不因为远而废敬,孔子说过,祭神如神在,他问候远方的朋友,敬礼也如同对方就在面前。

这里表达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既然托人去问候别人,那么你一定要把你的这份心情在使者面前表达出来,真正的让使者,你拜托的这个人,看到你是真的去关心他。

这一点很重要,你随手说一句,帮我问个好哈,其实一看就是随口说说的。说实在对方这个是转信的人,他也不会真正在意,因为你都有苦无心,我说有啥意思,我干脆连提都不带提了。

第二个就是既然你拜托别人给你去帮忙去传侯问讯,那他就非常重要啊。弄不好他就不给你传啦,到他这里就止啦!你还以为给你捎过去了,事实上他根本就没说。

那怎么办呢?就要足够的对这个使者表示尊敬,再三嘱托,辛苦您啊,麻烦您了,好说好话,然后送点礼物。

除了给要送的那个礼物以外,还要给他送点礼物表示郑重。这样的话,对方看着你真心实意的去做,对他有这么尊敬,他就不得不去来完成这个任务,否则的话,这个话可以等于说是等于白白说。

那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或者送礼物时,孔子会向受托者拜两次以上送行,这里就特别强调,就是对受托者的这种尊重,你真正尊重他,他才会替你办事儿。说起来也差不多,大体上就这个意思,一定要重视。

好了,今天这几章就到这里,时间也到了,感谢大家的聆听。

明天我们要学习的还是先看看将几章合在一起比较好。

先说一说。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还在多不多讲,我们明天早晨再看情况而定好吗?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明天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