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

【原文】: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 ,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譯文】:我童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老母親讓我放棄科舉考試的學業而去學醫 ,說學醫可以養活家庭,同時也可以用醫術來救濟別人 ,而且精通一門手藝並以此成名 ,這也是父親平素的心願 。

【點評】:《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寫來訓誡和勉勵子孫後代的,開頭就以自己的經歷講起。

了凡先生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與母親相依爲命,家境貧困。但歷史證明很多古代賢人都有着坎坷的身世: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六祖壇經》中記載佛教六祖慧能: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了凡先生童年時期,爲了維持生計,母親讓他學醫,確實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掌握精湛醫術成爲一代明醫也是他父親生前夙願。

古時候讀書的人始終以步入仕途、兼濟天下爲人生最高追求,但是要考得科舉進士談何容易呀,路途艱辛漫長。《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從二十歲開始考,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真是“賺英雄盡白頭”啊!

古有“不爲良相,便爲良醫”的說法,其實治病救人和讀書救國,在古往今來的愛國知識分子的心目中,是有相同之處的。

宋朝名相范仲淹小時候的志向就是做宰相和醫生,因爲他覺得這兩個職業都能救人。後來他果然做了宰相,而且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近代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早年也是立志學醫救國民於疾病之中,後來他發現,精神的麻木和靈魂的無知比身體上的疾病更可怕,所以毅然棄醫從文,發起了喚醒國民靈魂,心懷家國天下的“吶喊”。

這就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內在精神品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