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疏離(2020-12-1)

今天開始正式把自己的寫作習慣養起來了,非常感謝詠哥提供的平臺❤️

上班的路上,聽書《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裏面講了一個給我非常警醒的一個詞“疏離”,這個詞陌生了些,但實際上這種狀態我們其實一點也不會陌生。就是一直被*****,而自己沒有主動性。


比如我們買課程學習,被組長被老師一直催促去學習,明明知道這個重要但就是不好好的去學,那我們就是屬於疏離的狀態,因爲被外部的環境或者他人逼迫着向前;比如孩子不喜歡學英語,但你跟孩子說,學完英語就可以看動畫片了,孩子一定規矩的去學習,但什麼也沒學進去,這就是一種疏離。


如果出現了疏離的狀態,不要試着改正它,因爲每一種狀態的產生都是有原因存在的。


我們應該先去接納它的存在。我目前就是屬於接納自己的一個狀態,因爲知道講師特訓營很重要,但是就是學習的不夠好,有些喫力,而且執行力非常差。這些我自己察覺的到,也認識到了。


梳理狀態的出現,一定是在提醒着什麼。


是不是自己其實並沒有認識到這樣的重要性呢?爲什麼自己不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呢?腦海裏出現的雜念,究竟是在擔心什麼?纔會讓自己的情緒不斷出來“干擾”?這些問題時刻都在我的腦海圍繞着,以至於我11月的聽書內容大多和探索自己有很大的關係。通過書籍來尋找自己疏離的原因。


疏離的解決方案是找到那個意義感而不是金錢感。


是什麼定義了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經常去衡量自己做的這件事究竟可以轉換多少金錢價值?能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名譽?


對號入座,我還真的是這樣的。一直在想着我寫的東西可以給我帶來多少好處?我畫的畫可以讓我鏈接到什麼樣的大咖然後自己是不是就特別的有名氣了?線上的課程是不是也做的起來了?


就是各種雜念讓自己根本無法沉浸其中,明明目標是清晰的但是卻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因爲自己把自己的心思戴上手鐐腳鐐,每一步都帶着沉重感,揹負太多的重量,心思也就亂了。


因爲內心的聲音一直在問,我反而沉浸在尋找答案上。


寫到這裏我自己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我這段時間其實有另外的沉浸階段,就是不斷的在尋找內心的答案,不停的探索,找周圍的人聊天、跟老師請教、看書、看勵志的電影,雖然我並不知道這麼做的目的,能給自己帶來什麼,但因爲好奇心,我一直沉浸其中。


如果我通過探索自己找到了解決辦法,這樣還可以總結出來,讓看到的夥伴也可以得到釋懷。


這就是詠哥說的,不同情緒背後都有它的價值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