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羣&以前的居民大院

      昨天小時候的鄰居羣裏就某一個問題討論了一晚,各抒己見好不熱鬧。恍忽又回到小時候的家屬小院裏,聽着大人們討論一些問題。討論的問題五花八門多種多樣。

       以前住居民大院時,各家各戶沒有什麼隱私,喫什麼飯穿什麼衣家裏說話聲大點,全院都知道。如果鄰里之間關係好,互相幫忙,確實方便很多。小時候大人有事出門,鄰居幫忙照看,是經常現象。記得有一年春節剛過,還沒開學,鄰居王姨一家帶着不到1歲的孩子從婆家回來,天寒地凍,屋內水杯裏的水都結成冰坨。我母親和旁邊的張姨張羅着,先把孩子抱到我家,再幫忙生火,燒熱水,直到室內溫暖了才抱孩子回去。我爺爺從老家來看我們,也是一個冬天,進小院時就有熱心的叔叔幫忙送到家門口,父母都有事不在家,張姨幫忙送水送湯。

       除了家長裏短的幫忙,我記憶最深的,是這些老師們討論各種問題,涉及範圍太廣了。那時太小,很多聽不懂。崔叔叔是老北京,邊講邊模擬老北京的風俗文化,聲情並茂,逗的我們些孩子哈哈大笑。於姥姥總愛看一本老像冊,對着照片講述這些親戚朋友的悲歡離合。當時的我還不能理解那些曲折的故事,只是喜歡看那些穿旗袍燙髮的窈窕身影。江姨常講大學時的各種活動,五四青年節在廣場上集體跳青年圓舞曲;房姨是印尼華僑,她經歷的事就更有意思了。

      80年代我們紛紛搬家到不同的區域,住進了樓房,但是環境改善了,卻沒有 鄰里之間的歡聲笑語。那個年代的媒體也常報道說住了多年的鄰居卻不知道鄰居長什麼樣。

       QQ開始使用時,大多是年輕人,後來是工作中傳文件討論問題,直到微信出現,普及到小孩和老人,朋友同事同學鄰居們紛紛開始建羣,好象又回到歡聲笑語的居民大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