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讀第75章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

老百姓喫不飽,是因爲統治者喫多了。

老百姓不聽話,是因爲統治者太折騰了。

老百姓冒死ZFan,是因爲統治者只爲滿足自己的貪慾,肆意搜刮,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民之飢,民之難治,民之輕死。這些都是症狀,執迷於症狀解只會讓矛盾越來越激化。

結構決定行爲,在下者的行爲不過是系統中結構性矛盾的反映,真正的解決方案隱藏在結構中。在上者(領導)對結構/場域的影響遠大於在下者。那些認爲員工不行的領導,恐怕要反思一下了,你自己在問題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

老子在這句話裏提到了2種境界;一是無以生爲,二是貴生。並且指出前者的境界比後者高。賢,更勝一籌的意思。

貴生是什麼意思?

貴生≠貴身,就好比養生≠養身。古時候“生”和“性”是同一個字,生之謂性。古人說養生的時候,往往指的是養性。

《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所說的養生,至少包括保身,全生(性),養親,盡年四個方面。

所以貴生肯定不同於求生之厚,求生之厚只是圍繞身體的慾望打轉轉,是在軀殼上起念。

真能夠貴重自己的生命的人,同樣也會貴重別人的生命。所以孟子說:

“好貨與百姓同之”,“好色與百姓同之”,“好樂與百姓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以推測,貴生與百姓同之,是老子想要表達的”貴生“境界。

因此,貴生是解決”民之飢,民之難治,民之輕死“問題的解決方案。儒家就是這麼提倡的。

然而老子說,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無以生爲“。

求生之厚,是厚己薄人,自我中心。貴生,是珍愛生命,與民共之。

這兩種境界都是有爲境界,厚字貴字,都着了人的痕跡。更深入一步說,只要心中還有個“生”字在,就是有爲,就是着了相。

老子說的“無以生爲”,是“無爲”乃至於“無生”。

“無以生爲”如何可能?

《西銘》: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仁者與萬物同體,既與萬物同體,何生何爲?

《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火把有燃盡的時候,但是火永不停息。生命是一團活火,肉體有終結的時候,肉體所承載的那個卻生生不息。審如是,何生何爲?


讀書有次第,翻開一本經典,先要把字義搞清楚了,進而是讀懂整句話,然後是整段整篇貫通起來理解,然後呢?很多人就沒有然後了。而會讀書的人會有意識地去尋找結構(文句之間的關聯,篇章之間的呼應),從而讀出不一樣的味道來。

《老子》非常重視結構化表達,我把這一章的結構畫在下面,大家一看就懂,不需贅述。

看見了結構,你就能夠理解老子在這一章裏描述了組織中固有的層級之間的張力及其解決方案。只要是組織,組織的各要素之間就必然有張力存在。傳統的金字塔組織中典型的張力是上下級之間的張力,各種管理理論都是試圖理解這種張力的本質,並思考怎麼去建設性地運用這種張力,或者化解它的負面作用。老子的思路是做減法,倡導在上者無爲,從而消解這種張力,最大限度地降低金字塔組織的控制屬性。

帶着這種結構性張力的思維,我們還可以用這一章來解讀一下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我們試着把“民”替換爲“孩子”,把“上”替換爲“父母”,來重新讀一下這一章。這樣的替換不是沒道理的,在家庭這種結構中,父母和孩子天然構成了上下兩極。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孩子的需求沒有被看見,感到“飢餓”,是因爲父母霸佔了議題。父母(隱形的)需求壓倒了孩子的需求。希望孩子成龍成鳳,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班,要求孩子穿秋褲,大多來自父母自身的需求,父母不自知而已。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孩子的叛逆,是因爲父母控制慾太強。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爲什麼孩子會自殺,會這麼不珍惜生命,因爲他沒有自己生命的掌控權。父母不操心自己的人生,卻要去設計孩子的人生,這種想把自己的夢想在孩子身上活出來的慾望之強烈就是“求生之厚”。要求孩子的人生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展開,忘掉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鮮活的、跟你不一樣的生命。結果以愛的名義,卻生出了惡果。

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

那些爲了孩子的人生而殫精竭慮的父母們,放手吧,無以生爲,無爲以生,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孩子大了,總是要放飛的。你自己幸福,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