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讀第24章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cháng。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形。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

企,同“跂”,踮起腳跟的意思。小時候去鎮上看戲,如果去晚了,只能站到後排,烏泱泱的人羣中,伸着脖子看,還是看不清,就得踮起腳跟,但是不一會兒就累了。這就叫“企者不立”。

每個人走路都是有自己常規的步幅,遇到一條水溝,卯足勁兒,一下子跨過去,但你沒辦法用“跨”這種超常規步幅走遠路,這就叫“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這是自然現象,老子用這個現象作隱喻,來告誡那些治理國家的人,要按規律辦事,不要瞎折騰,不要耍小聰明,跟規律作對到頭來一定沒好果子喫。

好好站着不行麼,爲什麼要踮着腳呢?因爲要顯得比別人高一些啊。好好走路不行麼,爲什麼要跨起來呢?因爲想比別人快一些啊。結果呢,大家都“跂”了,都“跨”了,都比以前更努力了,然而沒什麼卵用,這個現象就叫做“內卷”。

老子那會兒沒有“內卷”這個詞兒,他管這個現象叫做“餘食贅形”。“餘食”就是剩飯剩菜,已經喫飽了,多出來的食物就是垃圾,產生不了效用。“贅形”就是大肚腩,喫飽了還喫所製造出來的肥肉,除了行動不便、影響健康外,也沒什麼用。

物或惡之。“物”是泛指代詞,一種模糊的表達,相當於英語裏的it,這句話翻譯成英語就是“it's bad”。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搞“餘食贅形”,必遭報應。爲什麼呢?因爲它與系統動力背道而馳。

現實中的“餘食贅形”現象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造房子是爲了住人吧,現在好多房子空關着,老百姓卻又買不起。金融是爲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現在拋開實體經濟自己玩嗨了。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卻把起跑線推得越來越遠了。

爲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老子說是因爲“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四個“自”在22章就出現過,我們就不贅述了。

《老子》第22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自見”者必以他人爲盲,“自是”者必以他人爲非,“自伐”者必攘他人之功,“自矜”者必以他人爲輕,凡此種種,都是“自多”而薄人。然“自多”者,未必真“多”,只不過是自以爲“多”而已。所以在“有道者”看來,這樣的“自多”,不過如“餘食贅行”一般,令人厭惡。

如此看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本質是被小我(ego)遮蔽了,從而與整體失去了連接。

而“道”是整體,是系統動力。

秉持整體觀,隨順系統動力的行爲就是無爲;割裂整體,背離系統動力的行爲就是有爲。有爲就製造“餘食贅形”,就會產生“內卷”。

有道者回到事情本身,不惹事,不折騰,拒絕內卷,簡單而又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