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讀第21章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孔,大也。在古漢語裏,以韻母ong,ang結尾的字,比如,洪、公、空、王、湯shāng等,皆有“大”的意思在裏頭。

孔德即大德,我們今天還用“大德”這個詞來稱呼那些德高望重的人。

容,當解作動容舉止,不僅僅是容貌,更多包含“行爲舉止”的意涵。動容是雙聲疊韻,容≈動。《孟子·盡心篇》有一例證:“動容周旋中禮者,德之至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意思是:大德之人動容舉止皆合於道。

這句話承上啓下,上承第20章對大德之人的描摹:

《老子》第20章: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léi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liù (飄)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下啓第21章對“道”的描摹:

《老子》第21章: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如果我們把20章和21章連起來讀,文章的氣脈就很清晰流暢了。所以讀書不要被分章侷限了,《老子》本來是不分章的,河上公爲了註解方便,才分的章。


從開篇“道可道”行文到現在,這是《老子》文本里第一次提到“德”。問題馬上就來了,“道”和“德”是什麼關係呢?

品味一下老子描摹“道”的用詞,“惚兮恍兮,窈兮冥兮”,你有什麼感覺?茫蕩無極,晦暗不明,充滿了不確定,對吧。

同時,老子還說了“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又是什麼感覺?很確定,對吧。

老子就是要用這種弔詭的表達方式來告訴我們,”道“是這樣一種不可用常理去思維的存在:雖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但是它真實存在着。雖然它就在那兒,但是當你去抓它的時候,卻又抓不到。

不是說你抓了個空,你確實抓到東西了,你以爲抓着“道”了,但卻不是。

那麼你抓到手的是什麼呢?是物,是象,是精。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物是有形的,“道”以“物”的形象示現,你以爲抓住了“道”,但實際上抓住的是“物”。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象是某種趨勢、軌跡、規律。“道”以“象”的方式表達,你超越了物,看到了象,你以爲抓住了“道”,但實際上抓住的是“象”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是本質essence、本原,根本動力,你超越了象,看到了“精”。你以爲抓住了“道”,但其實抓住的是“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精”無形無相,而功用不爽,沒有比這更真實的存在了,而且超越時空,其名不娶。“精”距離“道”就差一層窗戶紙了,但還不是“道”,因爲“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言語表達的,都不是道。

你能夠超越物、象、精,去體會到“道”的存在,你就有德了。

德者,得也,心有所得,口不能言。如玄奘法師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體會到道的存在,你就活成了道的樣子,成了“道”在這個世界的化身,你就是有德之人了。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弘道,是人主動活出了道的樣子;道弘人,是人被動展示了道的力量。人生的差別,就在主動與被動一念之間。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是說道體的永恆性。

閱字,或解釋爲觀覽,如閱兵之“閱”,想象一下,道一直在看着宇宙萬物的樣子。

或解釋爲更歷,道貫穿於宇宙萬物之中。

或解釋爲總括,道總括宇宙萬物之始。

無論怎麼解釋,都是從不同側面說明”道“跟宇宙萬物的關係。

道就是這樣,無形無相而有真實的作用,道在宇宙萬物之中,宇宙萬物也都在道中。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我何以能理解萬事萬物,因爲我體會到了”道“的存在,我就是”道“的化身,我”看着“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我與宇宙萬物渾然同體,我始終站在整體的高度,我holding the space,我是場域的代言人,我當然知道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