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見證近代史(1)

        1828年,容閎出生在廣東香山縣一戶貧困的農民家庭。

      在容閎7歲的時候,他被父親送到了澳門馬禮遜教會學校的預備班——原本屬於香山縣管轄的澳門,那時已經被葡萄牙實際佔據了近300年。

      容閎有一個哥哥,之前被父親送去了傳統的私塾。如果按照現代人的思維,父親應該比較疼愛作爲弟弟的容閎——把他送到了所謂的“國際學校”。但事實恰恰相反:容閎的父親只能承擔一個人的學費,送哥哥去讀私塾,是希望他走“正道”考取功名;而送弟弟去讀教會學校,只是因爲教會學校是免費的,將來畢業能做洋人的生意掙點小錢。

      沒想到,容閎天資聰慧,在學校裏的成績非常出色,以至到了1846年,當校長布朗牧師因身體原因準備回國,並提出可以帶三個學生一起去美國的時候,容閎成了入選的三個孩子之一(另兩個分別叫黃勝和黃寬,後來一個在報界,一個在醫界,均有所成)。

        必須指出的是,布朗先生確實是一個優秀且慈善的教育家,他負擔了三個孩子所有的出國費用,並給了三個孩子的父母一筆不菲的贍養費,然後就帶着三個勇敢的孩子去了美國。

        漂洋過海後的容閎,進的是著名的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孟松中學(Monson Academy)。孟松中學可以資助一部分貧困學生讀大學,但條件是學生畢業後必須要做傳教士。面對這樣一個優惠政策,當時正愁學費沒有着落的容閎最終還是選擇了拒絕。他在後來寫的《西學東漸記》中是這樣回憶的:“予雖貧,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學,無論何業,將擇其最有益於中國者爲之。”

        好在後來佐治亞州的一所婦女會願意不加任何附加條件地資助容閎,他最終得到了繼續深造的機會,而且考入的是連美國學生都羨慕的大學——耶魯大學。

        當留着辮子、穿着馬褂的容閎走進耶魯大學校園的時候,一度成了美國學生圍觀的對象。容閎一年以後就剪去了辮子,但他依舊有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地方:一邊勤工儉學,一邊用成績說話——他的各科成績都很優秀,“英文論說”還在第二和第三學期都獲得了第一名。

        1854年,容閎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成了第一個從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人。

        當時,以耶魯大學的文憑,容閎如果留在美國,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其實是毫不困難的。但容閎卻拒絕了友人的建議和挽留,決意回到中國,因爲這是他出國前就立下的志願: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之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