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黑客之决断

以终为始,基于整个家庭发展的节奏,我们没有刻意培养儿子的才学技能,反而是在眼界见识上费尽苦心,尤其是做决断的能力。事实上,不少人不是很理解,或者是隐约知道决断重要、却对重要到何种程度缺乏足够的认知。

足智多谋是技能,善决果断却是气度。

因为从小受演艺故事的影响,加上自己资质愚钝,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羽扇纶巾形象有本能的仰慕,所以我最开始研究仿效的对象是张良、陈平、郭嘉、贾诩一类的人物,觉得他们算无遗策、智几近妖。刻意模仿的过程是在实战经历中用学到的来尝试应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果倒是颇为有效。只不过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针对具体问题想解决方案,很单一的线性思维。

直到年岁渐长、阅历渐丰,才意识到相比出谋划策,临机决断要更难一些。做事必然会涉及更多人的资源,每一个决定都关乎更多人的利益。多谋需要的是逻辑缜密、以及足够阅历沉淀出来的智慧,而善断需要的却是冷静理智的心理素质以及更重要的雄宏宽广的气度。

再次祭出我引用过无数次、奉为座右铭的一段来自《吴子·治兵》的话:“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兵者,死生之地,血肉横飞战场就是丛林法则,从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可以说就是贴近天道的。战场上危机四伏、瞬息万变,为将者指挥大军临机决断只在毫厘之间,所以“用兵之害,犹豫最大”,所以才会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慨,因为稍有犹豫就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身败族亡的结局。

鸿门宴上,项羽优柔难决,放跑了大敌刘邦,气的范增摔玉珏而去;虽然霸王豪勇盖世,但带着子弟兵征战天下,将大好局面逐渐丧尽,就是因为在一次次的难以决断中错失良机,韩信曾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等到真有立功的,把印玺在手里盘圆了都不放出去,只有妇人之仁,可谓一针见血。

再说韩信,身为汉初军神,兵略智谋都是当世翘楚,刘邦说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萧何说他:”国士无双“;后来领兵灭赵亡齐,叱咤风云,楚汉之争,韩信作为决定胜负的第三方势力,是项羽、刘邦都在争取的对象,其时策士蒯通对韩信有一番透析大势的说服,决定天下在自己的只掌之间,应该分割而立,天赐良机而不取,反而会遭大祸,我每次都会击节赞颂蒯通于时势洞悉至深,后来的历史与蒯通所言分毫不差。楚汉交战正酣、相持不下,韩信动辄决定天下走势,即便两不相帮、待得两败俱伤之时,以他之兵略出则横扫天下、定鼎中原。韩信优柔寡断,最后在长乐宫痛呼:”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韩信之能可以说是冠盖古今了,可最后却毁于犹疑难断。

东汉末年,郭嘉北上见当时雄主、四世三公的袁绍,然后跟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是不足共举大事的。

人的层次境界有别,如果你的追求是岁月静好的安稳日子,打份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没有气魄、没有决断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个好的谋士,只需要出谋划策,所以足智多谋就是能力高低的标准,你只要能提出足够多的方案就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只不过生活有很多维度,总有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没有决断的思维系统,就只习惯过有人给安排、随波逐流的日子,可能一世平顺,也可能历经坎坷,只能是看命。

而最终纵观全局、拍板定案的却是领导者,一身之系,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容不得半点差错,那种压力与担当不是谋士可以承受得起的。

回到本文开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从儿子有意识会说话开始就很认真的问他的意见,为的就是培养“主人翁精神”和临机决断的素质,而强迫学什么奥数、钢琴、舞蹈之类的技能,都是在煞费苦心培养优秀的打工族,我们做的就是要让他养成审时度势、杀伐果断的性格,而这个,才是领导者的核心素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