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學記(23)| 學習和工作中什麼最重要?

我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
即使你贊同我的觀點,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除非——你採取了相應的行動。

(這是《南洋學記》的第23篇。文:書先生,2020年8月18日,新加坡)

我的三大愛好

經常聽郭德綱相聲的人都知道,于謙有三大愛好:抽菸、喝酒、燙頭。

我也有三大愛好:學習、教書和逗路夫人開心。

至於于謙的三大愛好之間是否有內在的聯繫,我不是很清楚,但有一點我很確信,我的三大愛好,實在可以說是同一件事兒。

爲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這人好奇心重,啥都想學。小時候在路邊撿到半張報紙,都要蹲在地上讀完了才走路。

現在雖已年近四十,我這學習的“慾火”非不但一點兒沒減,反而有點”愈燒愈烈”之勢。這實在怪不得我,只能怪現在值得學的東西太多了。

知識爆炸式更新,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有生之年,人類世界會變成怎樣奇幻的模樣?想到這兒,就讓人興奮。

但當那美好的世界真的到來時,如果發現自己只是安享別人的勞動成果,本身沒有什麼貢獻,肯定又讓人沮喪。

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當我老的時候,人類一定已經進入了科技高度發達、社會繁榮和諧的新紀元。憧憬這樣的未來時,我只有一個樸素的念頭:我希望若干年後,自己能充滿自豪的說,看吧,這個美好的世界,我也是出了一份力的。

這就是我不斷學習的動力,是不是樸實無華且平淡?

爲了這個樸素的念頭,從七歲到現在,我幾乎一直在唸書。截止目前,我已經有兩個學士學位和兩個碩士學位,並且打算拿兩個博士學位。

然而,收割學位,嚴格來說,不能算什麼貢獻。要創造東西纔算。

是不是一定要搞個驚天動地的大發明,纔算創造了東西呢?當然不是。

在我看來,把自己所學,經過認真思考、精心設計,轉化爲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學習材料,就是了不得的創造。

巧了,我這人除了好學,還“好爲人師”。每次學東西時,我腦子裏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如果我來教,應該怎樣做?

知識點如何架構?順序如何安排?練習如何設計?這些東西讓我着迷,所以就成了我的第二大愛好。

你看,我的前兩大愛好是不是聯繫特別緊密?那它們和逗路夫人開心有什麼關係呢?

說到這一點,我就不得不感嘆自己運道好。原來,路夫人最大的開心源泉,就是知道我又學習了有趣的東西,或者又改進了教學材料。夫人最喜歡問我兩個問題:今天學了什麼有趣的東西嗎?今天有什麼有趣的想法嗎?

記得我讀第二個碩士的時候,每天晚上就把課堂的內容總結一下,寫成郵件,發給夫人。既複習了功課,又逗了夫人開心,真是一舉兩得。

接下來我要分享最近的一個小感悟,說不定會一舉三得。

學到了

雖然拿學位需要在學校進行,但學習本身是不分場合時間的。這不,最近在校外住了20天,我就學到不少東西。其中一堂課,是住我隔壁的小夥子給我上的。

看過我上篇《南洋學習》的朋友,肯定還記得我在Bueno Vista附近租了一間房,住了20天。說來這次租房經歷我還有個意外收穫,那就是結識了一羣有趣的前輩高人。我從他們那裏也學到不少東西,不過這次先不講,以後有空再說。

這次我要分享的是隔壁小夥子教我的東西。大概在我搬進去的第三天,他搬到了我隔壁。小夥子是個程序員,在金融行業工作,負責寫那些和量化投資有關的代碼。

我們聊了幾句,感覺還挺談得來,於是經常約着一起下樓喫飯。一次午飯時,他給我講到他這些年工作最大的體會,我聽了很受觸動。

他說:“對於程序員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會多少種語言、能夠多麼熟練的寫代碼,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機會接觸真正重要的、有挑戰的問題。在沒有碰到那些問題前,你甚至都不知道,事情還可以那樣做。”

“好的公司,好的平臺,之所以好,就是因爲他們必須去處理很多沒有見過的問題,而你在裏面工作,也就不得不去思考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正是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你才能對這個行業有真正深入的瞭解。否則,你就真的只是一個IT民工,每天做着重複簡單的勞動,然後等着被精力更旺盛的年輕人淘汰。”

他告訴我,在金融行業,那些最前沿、最有挑戰性的問題,基本上只有紐約的大公司才能碰到。所以,在那裏上班,人的成長就非常快。我想,這恐怕就是爲什麼,有很多人,寧願拿更低的薪水,也要留在NASA。

這裏順便說一句,我所接觸的各行各業的人的當中,只要是在行業裏鑽得比較深的,當我問起,在他們的領域哪個國家領先的時候,他們幾乎都是以一種看白癡的眼光看着我,然後用一種不屑的語氣回答:“這還用問,當然是美國。”如果談到中美差距,基本上都是說:至少還有20年。

所以,看着有些同胞叫嚷着美國已經衰落了,“該我們給他們立規矩了”時,我不禁在想,或許真正讓人自信的不是有見識,而是無知。

顯然,我隔壁的小夥子是有見識的人。年紀輕輕,就有如此領悟,將來必成大器。反正我在他這個年齡,是沒有這份兒領悟的。所以,雖然我也不算年長,但也忍不住想說一句,後生可畏啊。

問題驅動

他說得很有道理,而且我認爲這個理念不僅僅適用於IT行業,而是對學習、人生和事業規劃都有借鑑意義。我把這個理念總結爲“問題驅動”。

以學習爲例。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解決不了學習上的問題,其原因很可能是根本就沒有找對問題

我經常聽到家長說,自己孩子英語不好,可能是學習方法有問題,於是總在爲孩子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當然,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他們不會失望,因爲市面上號稱一勞永逸解決英語學習問題的方法,沒有一萬也有八千,而且個個都宣傳已經幫助幾百上千萬的中國人學好英語了。

根據我粗略的計算,中國至少有20億人,已經通過各種神奇的方法學好英語了。所以,接下來的這些話,我是說給那些不幸還沒有學好英語的負六億人聽的。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不是學習方法,而是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沒有改進之前,無論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收效都不會很大。就好比動力沒有從馬換成發動機之前,無論怎麼努力,也只是生產更快的馬車,而不能產生質變,生產出汽車。

每次我看到很多老師熱烈的討論一個知識點或者文章怎麼教的時候,我就想說:“在討論怎麼教之前,我們可不可以先討論,是不是必須教或者應該教,或者至少是否應該這個階段教?甚至,我們是不是應該先確定一下,教的東西是不是對的?”

老師們的熱情當然值得肯定,但在更基本的問題沒有搞清楚之前,所有的努力不一定會有積極的效果。要知道,我們完全可以變着方兒的教授任何錯誤的東西,不然也不會有屠龍絕技這種“本事”。我想,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有過老師看錯答案,仍然講得頭頭是道的經歷。

和在IT行業一樣,如果你想取得真正的進步,就一定要接觸那些知道真正問題所在的老師,也就是那些真正站在前沿,正在試圖解決更底層問題的人。在你沒有接觸到這些真正重要的問題之前,你可能永遠想不到:學語言原來應該學這個!

至於學語言到底應該學什麼,限於篇幅,我就不在這篇文章裏展開講的。感興趣的請點擊文末左下角的原文鏈接,裏面有刷新你認知的答案。

即使你沒有興趣查看,也請記住這句話:學什麼遠比怎麼學更重要,知識本身就包含了方法

一舉三得

今天很高興,又做了一件一舉三得的事情。

第一得:通過寫文章,我把從隔壁小夥子那裏學到的東西梳理了一遍,還有了更深的領悟。

第二得:通過分享,我可能幫助到很多讀者。

第三得:我又有新的收穫和感悟,路夫人讀了一定很開心。

這種一舉三得的事情得經常幹,幹一輩子。

最後,你能想到這種“問題驅動”的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什麼應用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下回再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