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学记(23)| 学习和工作中什么最重要?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南洋学记》的第23篇。文:书先生,2020年8月18日,新加坡)

我的三大爱好

经常听郭德纲相声的人都知道,于谦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我也有三大爱好:学习、教书和逗路夫人开心。

至于于谦的三大爱好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我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我很确信,我的三大爱好,实在可以说是同一件事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这人好奇心重,啥都想学。小时候在路边捡到半张报纸,都要蹲在地上读完了才走路。

现在虽已年近四十,我这学习的“欲火”非不但一点儿没减,反而有点”愈烧愈烈”之势。这实在怪不得我,只能怪现在值得学的东西太多了。

知识爆炸式更新,科技日新月异,我们有生之年,人类世界会变成怎样奇幻的模样?想到这儿,就让人兴奋。

但当那美好的世界真的到来时,如果发现自己只是安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本身没有什么贡献,肯定又让人沮丧。

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当我老的时候,人类一定已经进入了科技高度发达、社会繁荣和谐的新纪元。憧憬这样的未来时,我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我希望若干年后,自己能充满自豪的说,看吧,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也是出了一份力的。

这就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是不是朴实无华且平淡?

为了这个朴素的念头,从七岁到现在,我几乎一直在念书。截止目前,我已经有两个学士学位和两个硕士学位,并且打算拿两个博士学位。

然而,收割学位,严格来说,不能算什么贡献。要创造东西才算。

是不是一定要搞个惊天动地的大发明,才算创造了东西呢?当然不是。

在我看来,把自己所学,经过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转化为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学习材料,就是了不得的创造。

巧了,我这人除了好学,还“好为人师”。每次学东西时,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如果我来教,应该怎样做?

知识点如何架构?顺序如何安排?练习如何设计?这些东西让我着迷,所以就成了我的第二大爱好。

你看,我的前两大爱好是不是联系特别紧密?那它们和逗路夫人开心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这一点,我就不得不感叹自己运道好。原来,路夫人最大的开心源泉,就是知道我又学习了有趣的东西,或者又改进了教学材料。夫人最喜欢问我两个问题:今天学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吗?今天有什么有趣的想法吗?

记得我读第二个硕士的时候,每天晚上就把课堂的内容总结一下,写成邮件,发给夫人。既复习了功课,又逗了夫人开心,真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我要分享最近的一个小感悟,说不定会一举三得。

学到了

虽然拿学位需要在学校进行,但学习本身是不分场合时间的。这不,最近在校外住了20天,我就学到不少东西。其中一堂课,是住我隔壁的小伙子给我上的。

看过我上篇《南洋学习》的朋友,肯定还记得我在Bueno Vista附近租了一间房,住了20天。说来这次租房经历我还有个意外收获,那就是结识了一群有趣的前辈高人。我从他们那里也学到不少东西,不过这次先不讲,以后有空再说。

这次我要分享的是隔壁小伙子教我的东西。大概在我搬进去的第三天,他搬到了我隔壁。小伙子是个程序员,在金融行业工作,负责写那些和量化投资有关的代码。

我们聊了几句,感觉还挺谈得来,于是经常约着一起下楼吃饭。一次午饭时,他给我讲到他这些年工作最大的体会,我听了很受触动。

他说:“对于程序员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会多少种语言、能够多么熟练的写代码,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机会接触真正重要的、有挑战的问题。在没有碰到那些问题前,你甚至都不知道,事情还可以那样做。”

“好的公司,好的平台,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他们必须去处理很多没有见过的问题,而你在里面工作,也就不得不去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才能对这个行业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否则,你就真的只是一个IT民工,每天做着重复简单的劳动,然后等着被精力更旺盛的年轻人淘汰。”

他告诉我,在金融行业,那些最前沿、最有挑战性的问题,基本上只有纽约的大公司才能碰到。所以,在那里上班,人的成长就非常快。我想,这恐怕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宁愿拿更低的薪水,也要留在NASA。

这里顺便说一句,我所接触的各行各业的人的当中,只要是在行业里钻得比较深的,当我问起,在他们的领域哪个国家领先的时候,他们几乎都是以一种看白痴的眼光看着我,然后用一种不屑的语气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美国。”如果谈到中美差距,基本上都是说:至少还有20年。

所以,看着有些同胞叫嚷着美国已经衰落了,“该我们给他们立规矩了”时,我不禁在想,或许真正让人自信的不是有见识,而是无知。

显然,我隔壁的小伙子是有见识的人。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领悟,将来必成大器。反正我在他这个年龄,是没有这份儿领悟的。所以,虽然我也不算年长,但也忍不住想说一句,后生可畏啊。

问题驱动

他说得很有道理,而且我认为这个理念不仅仅适用于IT行业,而是对学习、人生和事业规划都有借鉴意义。我把这个理念总结为“问题驱动”。

以学习为例。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解决不了学习上的问题,其原因很可能是根本就没有找对问题

我经常听到家长说,自己孩子英语不好,可能是学习方法有问题,于是总在为孩子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当然,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他们不会失望,因为市面上号称一劳永逸解决英语学习问题的方法,没有一万也有八千,而且个个都宣传已经帮助几百上千万的中国人学好英语了。

根据我粗略的计算,中国至少有20亿人,已经通过各种神奇的方法学好英语了。所以,接下来的这些话,我是说给那些不幸还没有学好英语的负六亿人听的。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方法,而是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没有改进之前,无论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收效都不会很大。就好比动力没有从马换成发动机之前,无论怎么努力,也只是生产更快的马车,而不能产生质变,生产出汽车。

每次我看到很多老师热烈的讨论一个知识点或者文章怎么教的时候,我就想说:“在讨论怎么教之前,我们可不可以先讨论,是不是必须教或者应该教,或者至少是否应该这个阶段教?甚至,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确定一下,教的东西是不是对的?”

老师们的热情当然值得肯定,但在更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之前,所有的努力不一定会有积极的效果。要知道,我们完全可以变着方儿的教授任何错误的东西,不然也不会有屠龙绝技这种“本事”。我想,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有过老师看错答案,仍然讲得头头是道的经历。

和在IT行业一样,如果你想取得真正的进步,就一定要接触那些知道真正问题所在的老师,也就是那些真正站在前沿,正在试图解决更底层问题的人。在你没有接触到这些真正重要的问题之前,你可能永远想不到:学语言原来应该学这个!

至于学语言到底应该学什么,限于篇幅,我就不在这篇文章里展开讲的。感兴趣的请点击文末左下角的原文链接,里面有刷新你认知的答案。

即使你没有兴趣查看,也请记住这句话:学什么远比怎么学更重要,知识本身就包含了方法

一举三得

今天很高兴,又做了一件一举三得的事情。

第一得:通过写文章,我把从隔壁小伙子那里学到的东西梳理了一遍,还有了更深的领悟。

第二得:通过分享,我可能帮助到很多读者。

第三得:我又有新的收获和感悟,路夫人读了一定很开心。

这种一举三得的事情得经常干,干一辈子。

最后,你能想到这种“问题驱动”的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应用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下回再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