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樊登老师在阐释"爬山算法"时曾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在年轻时不过是一商场柜员,身世普通。而这位企业家命运的转折是因为一段不理想的失业遭遇。

当年市场不景气,柜员们都被纷纷通知下岗。失去了收入来源,很多人对此抗议不满,焦虑未来方向。

上层领导安慰建议大家:虽然公司撤销了大家的工作身份,但换个角度来看,大家也可以承包柜台,继续本职工作,自己做自己的老板。

当时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承包柜台哪有那么简单?在被命运玩笑的这次经历里,他们抱怨不得志,焦虑无奈,最后只能顺势而流,或往下沉,或随波逐流。

而只有这位企业家听取了意见,他能够实现人生逆袭,是他在灰暗境遇里,抓住了这次机会,逆流向上。

从承包柜台开始,成立自己的小团队组建自己的公司,到拥有自己的商场,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回过头来看这位企业家的经历你会发觉:哪里有那么多的逆袭策略,不过是他对着命运这座大山压来时,更勇敢不服输一点,去努力攀爬、摆脱了劣势罢了。

而大概很多人是清楚这个道理的,只不过洪流侵袭时,大家的胆怯无奈居多。关于命运,一没平和的心态,二把期望目标设置的太远太大,没了胆量和胸怀去攀爬往上了。


也许,除了这条路,还有其他路可供选择,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认知有限,能够达到的天花板也有限。与其在有限的认知范围里去横冲直撞、期望幻想,也许成为柜台承包商,算是大家可预见的最优路径了。

樊登老师用此阐释"爬山算法"——一种局部择优的选择。

当被命运抛在某个地方时,我们很多人会情绪泛滥,迷茫前途,觉得自己人生里的那座“珠穆朗玛峰”太高太远,忧虑能力和野心不匹配,想得太多太远,结果就这样畏缩着犹豫着,就消极了,低头了,和机会失之交臂了。

而爬山算法的局部择优,不是强调迷途里要用"珠穆朗玛"做目标指引,而是在有限的认知里,先去找到目前能够看到的最高山去攀爬——先爬上这座山,然后才能看到更远更高的另一座山,才有更清晰的格局去触及"珠穆朗玛"。

经历有限,认知有限,除了一点一点去攀爬寻找,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一点一点的累积,比起一股脑的焦虑期望太多,心态也会更容易平复点,


其实,爬山算法所涉及的现象,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里有太多的相似性。

工作里:

当价值回馈不如意的时候;

当自我志向和工作内容相冲突时;

当行进缓慢总是使错劲儿的时候。

我们像无头苍蝇,也像不遇伯乐的梦想家。

我们内心里有大把的欲望情绪,憧憬一个物质丰富精神饱满的世界,可是很多时候有了斗志,知道自己可以去触及的大山在哪里,却被很多的念想和未知不确定性往回拉扯,觉得自己找不到人生确定性。

但有时候仔细想想,不过是没有勇气去攀登试错罢了。

再比如学习里:

考研还是工作?

是做一个学术派还是技术流?

要不要去参加社团学生会,要不要去参加竞赛活动?

其实,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的本心有初步的选择,也有自己认知范围里的大山可以选择。

可是一旦看到别人站在了某个高点,那些从众心理就误让自己以为:好像我也该去攀爬别人的那座大山的。

 


记得在研究所上班的时候,到手工资不足3k。

没见过世面的人当时以为毕业可以找一份好工作,体面又能很快拥有理想的生活,可是实际上一个简单维持生计的薪水就让自己的自尊心大打折扣。

那个时候还不懂去努力做加法、努力去摆脱劣势,反而在现实境遇里积累了不少情绪怨气。

问了自己很多why、what、how,看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方法策略。有了些一知半解,但真正联想到自身时,还是不由摇头否定一句"可以吗?我能行吗?......算了吧,那不适合我。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呢?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啊?"

反正是想法一大堆,攻略指南一大堆,耗费了很多时间周全对比,但就是不去好好迈开第一步!

现在回想过来,错过一些机会是情理之中,该怪罪的不是外界于我的不加冠冕,而是自己总是把思考代替了作为,期望思考很多,以为自己付出经历了不少,事实上反而就是这些有限认知模糊了上前的路。

在某节思维力认知的课程里看过一个理论,大致是说:认知有限,那么无论你做何思想上的挣扎,去多么饱含梦想心去创造挖掘,其实你能够触及的天花板也就仅仅那么高而已。

爬上这座山,才能眺望到更远更高的风景,相较于无知焦虑的思维而言,最简单的人生准则始终是靠摆动身体运动器官才能实现超越的。


其实关于"爬山算法"里的局部择优方法——找到有限范围里的最高山,这对于有限认知里的我们来说也是一时间很难准确找到的。

但也可以从中明白,无法很快去确定哪一座山是适合自己的,也没关系,但只要方向确定了,朝着它向前,多试点错也不亏。

另外,在迷途转折的境遇里,少点思维上的自寻烦恼,少一点"珠穆朗玛"式的远大憧憬,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减少抱怨,改善劣势,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了。

这在我成功转行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感悟。

读书时常陷于自卑中,为与同学对比而来的原生家庭,为自己不热情的性格,常常把自己安放在向内的角落里,也时常把自己不如意的遭遇怪罪在外界环境。

总是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氛围,却很少摆脱劣势,脱离不如意环境去创造新的环境。

"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文字作者。"

"想就去做就好了。"

可是真正转行到文字这条路,放弃掉学了好多年的工科专业,背后却需要很多很多个“犹豫和反抗”的碰撞。

好在,这个方向一直在我心里是明确的,过程缓慢了点,但沿着这条指引绳索一路攀爬,也能够更清晰的直面内心,懂得更果断取舍,终是走上了自己理想的道路。

在茫然无助的时候,家庭背景、性格、学历这些有影响吗?

当然。

但是比起这些制约因素,改变现状最简单的一个方式不过是:在自卑里蓄积能量,减少抱怨不得志的情绪,然后顺着一个目标方向,大胆向前走就是了。

再回过头来看,都是些一眼就能明白的简单道理,从觉悟到落地实施起来,并非容易,但自己终会明白: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份坚持的耐心,去奔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去爬过一座一座山头,才能够看到属于自己的更广阔风景。

以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