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忙碌,不只单纯为了那份"充实感"


我的大学是怎样的?

——一种「自我满足式」的忙碌体验。

再回过头时,我更多体会的是一种后知后觉的遗憾,总觉得自己可以把那些力气分散在更可观的事情上,而不是单纯为一些书面成绩和荣誉而自我满足和感动。

更成长的年纪里能够更清晰看到其中的一些认知局限:

那围绕在以"充实自我内心"而忙碌周转的大学生活,它让你或多或少享受着那些充实满足的时刻,让你获得了些大学进步的意义,但除了那份充实感,我现在更觉得一些忙碌付出,同时也需要与一些即时性的“可视化成果”相对应。


怎么说呢?

只是想起那段充实忙碌的大学生活,那时候,我是成天埋头在图书馆学习的好好学生,是冲着科科成绩得A的A型思维学生,还是一个不懂得去与社会接壤的笨拙学生。

那时候知道该怎么去专注精力,知道怎样去获得一个好名次,把大学生活照样过得充实满当,但脱离那一张成绩单后的世界,我却是很少去主动触及的。

当然做一名会学习的学生并没过错,但工作这几年的兜转里,吃过一些学生思维的苦,走了好多弯绕后,在更开阔的视野里来看过去几年的大学生活,有了更理性的认知。

那个时候大学里的忙碌,好像更多的是感性层面的自我满足:我把自己整天安放在图书馆,觉得自己所有的沉淀都值得期待一个美好未来。

那个时候的忙碌,更多的是一种延迟满足感,虽然当下埋头读书的充实填充了内心,还未有多少实际价值做回馈,但总觉得4年后该当有个如意结局。

反正就是尽管努力就够了,把那些忙碌后的结果反馈和感性满足基调,都一股脑寄放在那一纸学历证书里,然后大学毕业后去匹配理想岗位时,以为那就是自己最有力的身份证明了吧?

但那一纸证书能够包含的内容多空泛啊。

那时候,光知道用努力勤奋去充实自己了,却很少去分辨努力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意义。

光凭努力还是不够的,还得去想想除了努力时的自我感动和大学4年后的回馈不确定性外,我们还能收获什么,能真正握在手里的可视化价值有多少。



大学里的忙碌,不是一场自我满足的演练,我们需要去忙出"可视化成果"来。

在毕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群后,从他们身上得到的经验教训,让我觉悟成长也让我羞愧难当。

在我还是一名工科专业的技术工人时,我为自己曾在大学做过的科研项目而自豪,而当我在实际工作里连个简单的设备参数也搞不清个因为所以来时,别人却能轻易上手,掌握整个系统。

在我工作后有意识学习ps和剪辑时,比自己小很多岁的学弟学妹们,早早有人学到了出师级别。

当我参加文案训练营为自己做背书时,那些00后的后浪们,活跃在了文案训练营的前列,不管是他们的热情还是能力都能让人刮目相看一眼,他们当中有人早早出书,有人不再依赖父母的供给。

而回想起我的大学呢?我同样认真学习、做科研、学软件、练写作,把自己的大学过得也算充实。

然后呢?除了充实的自我满足感和对4年后的不确定性期待外,我有像他们一样去匹配出一个具体落地结果吗?

——太少了。

在那些充实的大学生活里,我学会了理论,却做不来实操;我学过一些软件技能,却没有一门精通;我爱好写作,写过几篇却要沾沾自喜好久。

那些自以为是的充实感还是空洞了些。

大学里忙碌的充实,更需要自己的一份收敛心,收敛一些认知局限里的窃喜满足,收敛一些无知的理想化期待。

也许能够切实握在手里的切实价值才更值得自我满足多一点。


在我成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前,曾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刚对这个领域认知不够,领导为了我熟悉机构工作,让一个公司"前辈"带我。

前辈97年生,比我要小2、3岁。

其实刚开始对于我来说,我比她早毕业早工作,自认为经验能力至少是不下于这个小前辈的,但是在实际工作里,这位小前辈不管是人际交往能力还是口才交流能力、思维格局和处事工作能力,都让我这个早毕业的学姐自愧不如。

大学里曾累积的那些自我满足感,有多少能延续到工作的实际内容里呢?

工作的试错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

如果付出一些精力后,当下只能收获到感性层面的内心满足,那么也要记得适时停下来多看看前方的路在哪里后,再来前行。

比如考研还是工作?如果你无法取舍,其中自我遐想自我感动多一点,那不如先去看看实际的研究生活和工作生活是怎样的再来做选择。

比如学业和技能培养。你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除了一整天付出的满足感外,更需要去把付出做出"可视化"的量化价值来,比如获得一个技能认证,比如去实操出一份作品出来。


也许一个人在忙碌中,在那份充足感里是很难分清自己是否是效率化忙碌的。

怎样才能更好的前行呢?:

拓展格局。

眼界多高,也许你的天花板就有多高,多脱离学校或当下处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比如主动去了解一个领域,比如多去实习,向有经验的人取经。

认识的事物多了,思维面多了,个人处事行为会有更多的扩展变化。

及时做出反馈。

有时候,“延迟满足,长时间做储备”不一定是正确高效的。

比如大学4年,很多人埋头在大学学习,最后拿着一纸证书去应聘时却被社会现实狠狠打击。

与其带着那份自我满足感和社会软碰硬,不如去多多累积自己的作品案例,去用具体可视化的能力去匹配一个职场地位。

不自我,多接纳。

包容看待身边人的进步成果,脱离自身局限去看看他人的奋进方向。

他人的领域空间能够给你更多的指引。比如:A型学生可以学习到x型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发散思维,x型学生可以借鉴到A型学生的沉着耐心。

不自我感动。

忙碌不仅是为了充实自我和生活,最本质的忙碌是效率化有意义的忙碌,是具备可视化价值的忙碌。

一个人自我满足式的忙碌,迟早会露出马脚来。

拥有一份差异化的竞争力。

把一件事做到精通,当自己拥有了一份超越大多人的竞争力时,自己的忙碌就有了切实的价值用处。

以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