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死亡


今天聊的话题有点灰暗,不过这个始终贯穿着我们生命的意义。

在西方教育里,对性,对生命,对死亡都是有比较前足教育理论,相对而言对我们生活在中国,对死亡的讨论确实寥寥无几,我真正意识到死亡游戏是17年订阅武志红老师的专栏,才知道要如何为自己写“墓志铭”,也就是死后的墓碑上的文字。

从那开始我就刻意去看西方文化的论死,电影是我个人经常收集素材的来源之一,相对看书,我看电影的进步要来的快,也许就是文字是单维度,电影是多维度的勾花场景。 也引出为什么现代人看文章的少了,看短视频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

给我最大的触感是《遗愿清单》电影,故事情节是这样的,由摩根-弗里曼饰演卡特是一名普通的汽车技师,他职业平凡却睿智博学,家境贫寒却儿孙满堂。 镜头另一面是爱德华由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一家医疗机构的CEO ,白手起家成为千万富翁,却因为性格孤僻而变得冷血无情。

然后两个人也是因为得癌症疾病进入病床治疗,当医生宣布生命只剩下6个月,不到180天,爱德华的想法去做自己还没有完成的事和梦想。而此刻卡特的妻子是希望卡特接受治疗,接受慢慢死亡的到来,不愿看卡特在外面死去或者失踪。

最后两人还是践行十个遗愿清单,从生命的厚度来讲,卡特的博学多识,爱德华的激情和大胆创新都是一直鼓舞他们自己,只是一直以来,他们未曾为自己而活,而去享受生命。

最后卡特因癌症去世,不过他是带着幸福的。

我们常常说每个人都是两万多天的时间,不过你看看周遭的我们,时常不是忙乱的忘掉生活本来面目,论死亡最大好处让我有全新的规划和舍弃一些事情。

比如:选择在哪里呆,选择和谁呆在一起,这让我有很多思考和启发,因为以前我一直认为人总是要社会漂,总要结交朋友,所以黑白都结交,后面发现要做舍得的地方,因为维持友谊最大是了解彼此,相互敬重,各自安好。

第二,我对未来不在是盲目跟风,而是在未来一万多天如何安排和践行。陪伴家人和好友可能我会花时间出来。

对死亡的思考就是形成一个未来的思考,也是终局思维。

苏格拉底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虚度光阴和杀时间有本质相同之处。

我们做事要学会分两种可能,这件事有没有你是不是那么重要性? 像工作上,其实很大部分人都是影响不大,对于家庭,我们却是不可或缺的。

古人老子早早明白道理“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已” 。生活要具体,而不是追足天马行空。

我常常思考我的墓志铭应该如何写~ 这个人来过,活过,爱过,写过。这也是我目前比较喜欢的。

最后,我们用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的结束今天话题:“成为你自己,才是一个人的英雄之旅”。

也可以写下你对“死亡”思考,好的思考促进成长的进步。

下周见,祝愉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