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

01

俗话说:大雪不封地,不过二三日。就要到大雪节气了,路旁的花草树木还在枯萎里凋敝,再过不了多久,就该冰封大地了?

这看得见的大自然,皑皑白雪的覆盖里,万物进入冬眠,是在为来年开春蕴藏能量吧?

刚刚过去的一周,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职场,因触发了人事调整这一敏感按钮,就如同深潭里丢进了大石,产生了新波动。

波动起伏不定,荡起了涟漪,一层层在不断蔓延,带来了得与失,于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是喜?是忧?或是喜忧参半?竟没容我细细体会,人就被扯进了冬季练兵的大潮里。

设计脚本方案,选择人员的配置,起早贪黑,在城市南北端来往穿梭……

吃,不知滋味如何;卧,疏忽了自然醒来;行,掐着时间来去匆匆。

偶然间,涌到心头的,无奈是有,疲倦是有,浮躁是有,心乱也是有……

02

周日午时,阳光正好,寒意锐减,清风微醺;两人一车沿快速路畅快奔驰,一转眼到了市中的江苏路。

停下车,随意从山脚下那被粉刷一新、却依旧遮不住破旧容颜的低矮楼群间穿过,连续着拾级而上,观象山就在脚下。

观象山,在德国侵占青岛前,叫大鲍岛东山;1897年,德占青岛,在此建贮水池,遂取名:水道山;1905年,德国将"皇家青岛观象站”迁至此,1911年,命名:观象山。

此刻观象山上游人不多,登高望远,晴朗的天空白云朵朵;迈开大步,天然的氧吧令人舒爽;尽管不少树木早已凋敝,但粗旷的枝干依旧在空中呈现着奇妙的造型。

林间有新铺出的石路蜿蜒着向前延伸,看不见的小鸟不停啾啾鸣唱;真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引得我仰头找寻着鸟们的舞台,一时竟忘记了前行。

山上有古堡式建筑,因管辖缘故现在无法走近观看。却能看到它的建筑说明:

青岛观象台旧址

建于1910—1912年,德国近代古堡式建筑,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德国建筑师保尔. 弗里德里希. 里希特设计,塔高21.6米。

1931年,中国在此建成第一座大型天文观察室。

这里还是中国气象学会的诞生地。

还有1952年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

山不在高。到这儿,我就开始体会海拔只有79米的观象山,确实不凡。

继续向前去,不远的山巅上有石雕,雕刻的是年轻的母亲在给孩子讲天上的故事。

石雕背后是一座穹顶的天文观测室。这就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站。

高14米,直径7.8米的穹顶天文测量室,建于1931年,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有“穹台窥象”之称。

在它北侧,有1987年设立、纪念我国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万国测量”工作的、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

碑上,有几个不朽的名字,是参与第一次测量的工作者。

顺石碑前的山路再行,山巅西侧建有观景台,站在上面,可领略城市风貌一角和远处的大海,也能清楚地看到地标式建筑:天主教堂。

转了一圈后发现,观象山现有不少民居和楼房,在下山的途中,见到了正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孩童,快乐的像一只只小鸟。

下山后,转念间又特意去了位于:观象一路1号的“萧军、萧红、舒群”旧居;杂乱的小楼,当然早已物是非人了,上下的石阶上,飘落的枯叶已踩成了泥。

03

我们沿江苏路一直朝南步行,越过几处繁华的街区,就到了大海边,也就看见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听到了不同的口音。

年老的、年青的、黄面孔、黑脸庞……人们携手并肩,欢欢喜喜地从我的身边经过;瞧,那个小女孩硬拖着妈妈来买泡泡机……

这会儿海水正退潮,一洼水一洼水的沙滩上,坑坑洼洼裸露出黑乎乎的礁石,不少弄潮儿还在那里低头弯腰翻找宝贝。

镜头中,波光粼粼里,长长的栈桥逆着光线,桥上密密排列的黑点都是在观光的人们。

在更远的地方,有航船远行,海鸥翩翩,海天成了一色;呼吸着大海特有的气息,不禁豪情满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当!当!”是教堂的报时钟,响了两声。

也该回去了。

折返的途中,看见路的西侧,有几个工人正在脚手架上,忙着更换商家的新门头。

那些拆下来的、破旧的招牌,通通进了垃圾桶。

商海如潮,人生亦如潮,潮起潮落间,谁家离去了,谁家又来了。

想想,都是寻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