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解讀《Joker》男主亞瑟·弗萊克

        電影《Joker》改編自DC漫畫,是由託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擔任男主的一部犯罪劇情片。電影試圖還原20世紀80年代美國那種經濟衰退、人心焦慮的大環境,並將小丑的誕生歸咎於畸形的社會。男主亞瑟·弗蘭克是一位身患怪病的社會底層,他依靠扮演小丑在路上舉廣告牌謀生,他的夢想是成爲一名優秀的脫口秀主持人,但是他不分時間地點大笑的疾病卻讓深陷泥淖,被夢想拋棄,被愛情拋棄,被社會拋棄,被生活拋棄,這一切讓亞瑟本身坍塌,他內心潛藏的邪惡小丑慢慢甦醒。本文將從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的視角下解析電影男主亞瑟是如何變成象徵社會罪惡的小丑。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他曾用冰山來形象的比喻,認爲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就是我們的無意識部分,即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有遺傳的本能和性慾構成。無視邏輯、理性和社會的風俗習慣,奉行“快樂原則”。自我在本我的表面,處於前意識和無意識之間,代表着理性和審慎,可以調節本我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奉行“現實原則”。“超我”也被稱爲理想自我,奉行“道德原則”,代表着良心和理想,主要作用是按照個體所屬的社會道德觀念,鑑別善惡,作爲個人處世原則。弗洛伊德認爲這三個層次相互交織構成一個相對平衡的整體,一旦任何一個層次遭到破壞打破平衡,就會造成人格的分裂,對個體的健康發展帶來嚴重危害。

        小丑便是這種人格層次平衡打破後的產物。亞瑟是生活在都市備受壓迫的社會底層人士,他依靠社會救助和自己微薄的薪水養活自己和患有精神病的母親,他的“自我”渴望得到尊重,但這是難以實現的,因爲他那奇怪的大笑病。電影開端亞瑟對着鏡子化小丑妝,整個電影里亞瑟第一個微笑是側面鏡頭,他笑得真誠,眼裏溫和而光亮,隨後切換到正面鏡頭,他把手伸進嘴裏壓迫式的拉扯嘴角做出誇張奇怪的笑容,這裏的笑容是他對工作的尊重。隨後他扮成小丑舉着廣告牌穿梭在人羣中爲了工作歡樂的跳着笑着,但即使是如此渺小的的工作他做得也並不順利,幾個流氓搶走了他的廣告牌並痛打了一頓,與此同時他還需要面對老闆的責罵和同事的挖苦,他所渴望的尊重離他還很遠。他去看心理醫生,要求醫生給他加大劑量,他的“自我”還在掙扎。回程的公交車上他心懷善意取悅孩子的鏡頭是整個影片難道可以稱之爲溫馨的片段,但這鏡頭稍縱即逝,隨之孩子的母親投來了鄙夷且防備的目光,彷彿他是什麼見不得人的髒東西,斥責他“請別再騷擾我的小孩”,亞瑟受不了這樣的目光,他辯駁但沒人聽,更加不幸的是他的狂笑症又發作了,但是他仍然不忘記解釋,他把隨身攜帶的小卡片遞過去告訴男孩母親他患有精神疾病,男孩母親可憐的看了他一眼然後道歉最後漠視。亞瑟狼狽的離開,回到家他繼續揚起笑臉陪着母親聊天,照顧母親。同事蘭德爾知道他被搶了廣告牌的事情給了亞瑟一把手槍,亞瑟想過拒絕,隨後他被老闆勒令還回廣告牌還被扣了工資,亞瑟獨自在骯脹狹小堆滿了垃圾的小巷子裏發泄,回到家後他用蘭德爾給的手槍朝着屋子開了一槍。亞瑟長期被“自我”的“現實原則”所囚禁,他忍受着衆人對他的嘲笑冷漠,努力堅持工作,照顧母親,甚至是保持微笑,但是現實的鞭打讓他不得不瘋狂,原始的“本我”不斷拍打着“自我”的囚籠,試圖越獄,而這一天越來越近。

        著名的脫口秀大師莫里·弗蘭克是亞瑟的心中的救贖,他不快樂的時候總喜歡呆在那逼仄的房間裏看着莫里的節目跟着他歡笑,他渴望着成爲像莫瑞一樣成功的脫口秀主持人給人們帶去歡笑,他幻想着和默裏同臺,默裏誇獎他並說“如果他擁有這樣的孩子,會爲他放棄一切的。”這是亞瑟理想中的自我,也是他的超我,即獲得成功。這種成功不僅是事業的成功也是愛情的成功,可是他都失敗了,事業上他因持槍去醫院所以被解僱,朋友蘭德爾反咬他一口說他主動買槍,愛情更加只是他虛構出來的妄想。地鐵上他因爲悲傷狂笑症再次爆發,幾個騷擾女人的流氓因此暴打他一頓,事業的失敗,朋友的背叛以及來自陌生人的凌辱讓他到了臨界點,亞瑟拔槍打死了流氓。這是“本我”的第一次爆發,他反抗了現實,獲得了快樂,小丑人格也正式出場。殺了人的亞瑟逃跑到一個封閉的洗手間,他跳起優雅詭異的舞蹈,從容張開手臂擁抱鏡中的自己,這時的亞瑟意識中的“本我”和“自我”開始共存。

        單親媽媽蘇菲是亞瑟“超我”勝利的最後希望,但這希望是虛無的,因爲他和蘇菲的愛情都是他的妄想,當這段美好的愛情破滅時,樓下不斷傳來的警笛聲暗示亞瑟殺死了蘇菲,與此同時也殺死了自己。“自我”和“超我”都快要敗下陣來。

        影片的後半部分,亞瑟發現自己是母親抱養的孩子,而他尊重敬愛的母親不過是一個患有妄想症的瘋女人,他以爲是父親的托馬斯·韋恩不過是她母親杜撰出來的謊言,他童年被母親各種施加的傷害也變得清晰,他殺死了母親,此後蘭德爾和侏儒蓋瑞找上門來,亞瑟遵從“本我”的慾望殺死欺騙了他的蘭德爾,但是他卻親自送走了侏儒蓋瑞,因爲那是唯一對他好的人。晚上他如約去了默裏的脫口秀節目,他要求工作人員稱呼他小丑,在臺上他和心中的信仰默裏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然後開槍殺死了默裏。至此,亞瑟的“本我”完全戰勝了“自我”和“超我”,代表了亞塞的人格隨着他那瘦骨嶙峋的身體逝去,而象徵着“超我”人格的小丑徹底破籠而出,他弒母、殺友、摧毀心中的信仰,他不再與現實妥協,拋棄了所有的理智和道德,最終成了罪惡的小丑。電影的末尾,小丑被警察逮捕的路上發生車禍,無數戴着小丑面具的人在街上游行,他們把昏迷的小丑擡到車頂放着,小丑搖搖晃晃站在車頂,目光所及全是戴面具的小丑,他們高呼讓他站起來,小丑站在車蓋上跳着曾經他在地鐵站殺人後跳的舞蹈,他把手伸進嘴裏,拉扯嘴角,露出笑容,小丑破開亞瑟的軀殼新生。

        弗洛伊德“意識三論”認爲人類意識產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來自於理性的思考而是潛在的動力,這種潛在的動力便是潛意識,潛意識和“超我”人格一樣具有非理性和無邏輯的特徵,這種潛意識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便會逐漸生根發芽長大。就如影片中的小丑,八十年代的美國大環境壓抑不已,失業死亡生存的壓力讓整個社會痛苦不堪,無時無刻不在響着的警笛聲,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殘酷,自身的殘缺不堪,現實的痛苦不斷刺激着潛意識支配意識,奉行“快樂原則”的“本我”人格與這個糟糕的社會無比般配,於是小丑作爲邪惡的代表在衆人的信仰下誕生,猶如亞瑟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生更有價值”。

        亞瑟死了,小丑新生,他再也不需要做那個明明有精神病卻需要竭盡全力假裝正常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