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人类命运的10大关键议题》07:文盲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进程:人类命运的10大关键议题》这本书的第7个关键议题:文盲

作者是约翰·诺伯格,瑞典经济历史学家、作家、纪录片导演、公共演讲人、专栏作家。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观念史硕士学位。美国卡托研究所、布鲁塞尔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高级研究员。

这本书从人类最关注10大关键议题着手,解析它们的发展历程,解答它们是否已经取得了进步,以及未来的路它们又该何去何从。

文盲如今在我们老一辈身上还是很常见,像我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年长的爸爸妈妈,能够看懂报纸的还是寥寥无几。当然,这个不用诺伯格分析,我们也知道文盲在未来肯定是会得到改善的,毕竟在我们这一代基本都已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即使我们长大了,知识依然会留在我们的大脑,不会跑。别说看报纸了,就是读起英文来也能略知一二。

但是,文盲在以前并不被认为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跟着诺伯格来了解文盲的历史进程。

书中提到,早在200多年前,全世界只有12%的人口拥有读写能力,而且几乎只存在于官僚阶层、教会和商人阶层。这是因为在当时,许多欧洲精英阶层认为让穷人接受教育是很危险的事情,只要接受了教育,穷人们就能够接收到更多高层次的知识和观点,相比较而言,自然不会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拒绝接受命运的安排。其中女性的情况更为严重,因为她们通常是最受歧视的。就像统治阶层害怕穷人会反抗一样,男性害怕女性在接受知识后发展太多的独立性。当瑞典在1842年创建了全国性的六年初等教育时,一个国会的著名牧师对女孩竟然被纳入现行教育体制中表示惊讶。他问道:“她们学习写作有什么用处呢,给未婚夫写奇怪的情书?”。

我们来看看上个世纪人们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文盲问题的。

19世纪初期,一些国家如英国,慈善团体及慈善家们就开始建立穷人专用学校。

到了19世纪70年代,初等教育成为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可以免除费用。

尽管正统的学校教育为此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是各地涌现出的许多意在提高成人读写能力的大众读写活动,也对识字率的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4年,索马里行动的成员向他的民众呼吁:“如果你有知识,就去教导别人;如果你一无所知,就去学习。”民众争相响应,识字率从5%增长到20%。

1942年5月,泰国的第一项全国活动就是号召1400万人民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美国和加拿大,人民大众不断提高的收入及受教育水平意味着,在19世纪晚期有90%左右的孩子参加学校教育。

到了1990年,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女生,其小学、初中、大学的入学率是男生的80%。到2015年,女生的小学、初中的入学率是男生的98%,大学入学率是男生的1.01倍。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加入到消除文盲的行列呢?

识字能力代表着拥有优秀的人际关系。人们的读写能力越强,从中受益越大。如果进行商业和文化活动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文盲就很难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且普通人能够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会快速获得更多的东西。

其中女孩从教育普及中受益最多,因为在体力工作上她们一直处于劣势,而现在她们可以拿起手中的笔跟男性比比“力气”了。

教育的普及不仅仅只是消灭了文盲,儿童的死亡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诺伯格在书中提到由于受教育能够找到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更健康的食物、更好的卫生条件和更干净的水资源。而且啊,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会在孩子的健康问题上主动承担更多责任,而不是相信疾病和死亡是由上帝和命运决定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4年提供的统计数据,是否能够证实本文一开头的猜想。

全球识字率从1900年的21%左右增长到1950年40%左右,在2015年达到68%。这意味着,如今,只有14%的世界成年人口不会读写,然而在1820年只有21%的成年人口会读写。尽管存在着不平等,我们同样看到了迅速趋同的趋势。贫困国家人口识字率以前只有发达国家的八分之一,如今,这个数字变成了二分之一。

所以啊,识字能力让我们这个社会文明进程向前跨了一大步,接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


</p>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