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可以成就你,也能毀掉你,遠離陷阱,從瞭解這個心理因素開始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短篇小說《聖誕頌歌》中借雅各布·馬裏鬼魂之口寫道:“我戴着我在生活中鍛造的鎖鏈。”這一富有詩意的名言,卻深刻地揭示了掙脫壞習慣束縛的困難程度。

正因如此,富蘭克林纔會向世人這樣吐露他的智慧:一盎司的預防比一磅的治療更值錢。

除了我們在生活中無意識養成的壞習慣,還有一種情況更爲可怕,那就是“生活”締造的我們的思維方式、觀點,以及結論,我們稱之爲“思維習慣”。在《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這本書中,作者實用性的向我們揭示了應該捨棄的15個“思維習慣”。更進一步,作者強調,如果想要擁有自如、幸福的人生狀態,應該按照四個步驟依次推進,它們分別是:

1、清空錯誤觀念,學會捨棄錯誤“思維習慣”;

2、重新審視內心,瞭解自己的需求;

3、將自己的特質作爲武器,找到前進的新方向;

4、瞭解自己的長處與弱點,學會接納自己。

“習慣”的作用如此強大,它又與什麼心理因素有關呢?我們又該如何減弱這種影響呢?下面,我們簡要談論一下其中的要點。

一、習慣陷阱:你需瞭解這些心理因素‍‍

查理·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一文中,曾普及了“避免懷疑傾向”和“避免不一致傾向”兩個概念。所謂避免懷疑傾向,是指我們消除疑惑,儘快做出決定的本能。它常常受壓力、困惑、社會認同等因素的影響。而避免不一致傾向,則是我們的大腦不願做出改變,維持現狀的現象。

舉例來說:一些父母總是會拿“我喫過的鹽比你喫過的米都多”這樣的信念“教育”孩子,讓他們不要爭辯,不要問爲什麼,按照父母說的話做就對了。在父母的強壓,以及周圍人都認爲應該聽父母說的話(社會認同),還有些許困惑的三重狀況下,我們的行爲與觀念開始慢慢形成。又由於避免不一致傾向的影響,這些行爲習慣與某些錯誤的觀念甚至會伴隨我們很久很久。

網絡上曾流行過這樣一個詞——媽寶男,指的是那些缺乏主見,永遠只聽媽媽的話,還沒長大的“大男孩”。這毫無疑問,都與上述兩個心理學概念息息相關。現在想想,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塑造孩子的人格顯得多麼重要了。

避免不一致傾向還不僅僅只體現於此,即使是那些最聰明的人,也會受此影響。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普朗克曾經這樣說道:“一個新的科學真理不是通過說服它的對手,使他們恍然大悟,而是因爲它的對手最終死了,通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了。”

英國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達爾文深刻地明白這點:我們不僅傾向於否定、忽視與我們觀點相沖突的證據,還傾向於只尋找那些能夠證實我們觀點的證據。

這雖然是人之常情,畢竟誰會把自己付出大量時間與心血提出的假說徹底否定,來證明自己的理論毫無用處。但事實就是事實,自欺欺人也無濟於事。正因如此,達爾文采用了極爲苛刻的方法,他比任何反對者都嚴格地試圖證僞自己的假說,以此來克服這種因避免不一致傾向導致的“證實偏見”。

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物種起源》中的思想滲透到了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至今都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着深遠的影響。

二、幾個重要的習慣陷阱

1、捨棄“說過就要負責”的習慣

“說過就要負責”這一至理名言,常常來自於我們在孩提時代父母與老師的教誨。總體來說,這一名言並沒有錯,對“說過的話負責”是一種可靠、有擔當的表現,也是一種重要的品質。

然而,真實情況是,父母或老師是在用一種過度簡單化的說法來幫我們在心智未成熟時期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但由於避免不一致傾向的影響,當我們成人時也常常無法擺脫這一片面理論的誤導。

理性想一下,我們的想法總會隨着時間與閱歷的增加不斷髮生變化。以前說過的話,現在可能不再適用,總不能因爲“善始善終”而去堅持做“錯誤”的事,這樣也太過於固執了。

敢於對自己或相關的人說明此時此刻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這纔是真正的“負責”。

2、捨棄“隨意評判”的習慣

如何判斷“是非好壞”?同樣的,我們常常會犯先入爲主的錯誤。對和自己特質類似,有着相似看法的人格外親近;而對於和自己特質“完全不同”的人,則會有討厭、厭惡、不可理解的負面評判。

當我們帶上一個客觀的“面具”,其實我們並不瞭解的人或事,並不能代表就是不對或者不正常的。少一些隨意評判,多一些接受心態,你的心靈將會更加自由。

3、捨棄舒適區

大腦的運作方式很奇怪,如果不加干涉,它就會尋找阻力最小的思考路徑,行爲也是一樣。如果持續呆在舒適區,雖然輕鬆愜意,但它也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腦神經和肌肉都被證明了存在可塑性,主動跳出舒適區,迎接挑戰,這是我們實現突破的關鍵。

結語

習慣能夠成就你,也能“毀掉”你。維持好習慣,預防並戒除壞習慣,簡單、明智的生活智慧從發現習慣陷阱開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