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 星期六 晴

在人際關係中被動的人,都是因爲太羞怯了

原創 剽悍一隻貓內容組 剽悍晨讀 昨天

主播:Bobo

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是2020年12月11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你爲什麼總是說不出心裏話》。

這本書是由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加藤諦三所寫。這是一本分析羞怯的人性格及其深層心理成因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如果你無法坦率明確地表達意願;總想委婉地提醒對方自己的犧牲;不清楚人際關係中的距離感;無法信賴別人;那麼你,就是羞怯的人。

這次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爲什麼羞怯的人說不出心裏話?”


『原生家庭』

你怎樣看待周圍人,往往源於父母對你的影響。

而骨子裏羞怯的人,往往來自強勢的父母。

如果家長或者成長環境,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那麼你對人就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畢竟,爸媽都跟你如此有距離,你很難體會什麼叫“親暱”。

相反你體會過親密無間,才能對人際關係中的“距離感”有明確的感知和概念。

比如,有些事你可以跟父母一起做,但是換了其他人就不行;有些話可以跟父母說,但是卻不能跟其他人說。

這纔是距離感形成的基礎。

沒有距離感,你就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中做傻事、說蠢話,傷害其他人而不自知。

由此,你會對人際關係感到失望,成爲一個“羞怯”的人。

比如,有“女生恐懼症”的人,絕對不敢和路邊的女生搭訕。這是因爲他們害怕人,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不懂如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能遠遠看着。

孩子的言行是父母的引子,孩子的性格是父母教養的產物。

『不自信』

數據顯示,由強勢父母養育出的孩子,常常不自信。

因爲在生活中,他們隨便一點“出格”的小事,都可能被父母大聲斥責。這在他們潛意識中留下的痕跡是:我不行,我不能做這個,也不能做那個。

爲此,他們常常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因爲害怕被“斥責”。所以,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繞着彎子說話,比如“沒有啦,我其實哪邊都可以……”或是“你覺得可以的話那就那樣吧” 。他們自然也無法與人很好地交流。

另外,由於常常被斥責,相當一部分羞怯的人臉皮很薄。他們不敢給別人添麻煩,害怕被拒絕,傷害自己。

在這種不安的情緒下,他們很難和他人建立有效關係。

相反,人只有在自信時,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面對討厭的東西,他們會直接說“不喜歡”;想找人幫忙時,他們也會直接說“拜託了”。自信會讓別人對他們產生信賴,進而拉近關係。

『自我保護』

除了自卑,羞怯的人還有一個特點是:自我保護意識過強。

這種自我保護體現在,由於太過於擔心自己被討厭,因而會說些沒有必要的藉口,常常讓人搞不清楚他們到底想說什麼。或者對方本來沒有問這些問題,他們卻開始絮絮叨叨地說起來。

但如果只是保護自己還好。可是,自我保護本身就意味着容易玻璃心、受傷害。

羞怯的人常常勉強自己。覺得冷的時候,他們不說冷;本來想喫火鍋,卻遷就別人,連“想喫火鍋”的想法也說不出來。

不滿、鬱悶和惱怒,就這樣在羞怯的人心裏,逐漸積攢起來了。

它的原理是:首先羞怯的人羞於表達自己的喜好;然後因爲不直接表達,對方無法得知,就可能會被無視;最後因爲被無視,反過來埋怨周圍人。

比如公司的一個年輕同事,明明自己生病發着燒,卻勉強自己去上班。但老闆不知道啊,還在因爲他工作中的一些小錯批評他,他就會很委屈“我明明是帶病堅持工作,但老闆卻批評我,真心寒。”

這樣的事多了,彼此便產生了敵意。

總結一下,說不出心裏話只是表象,骨子裏的羞怯和怯懦,纔是根源。想要說出心裏話,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就得直面自己的性格和家庭,活出真的自己。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希望給你帶來啓發,記得給我們點贊鼓勵喲。

參考書目:《你爲什麼總是說不出心裏話?》 [日] 加藤諦三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