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心老师:从说教到赋能

      连续参加了四天田老师的《从说教到赋能》的二模块课程,让我突然有种想停下来所有技能类学习,想接下来的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除了田老师的课程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暂时不学了。

      或许在过年前,我也是时候该“藏”了,跟10、11月的焦虑相比,现在更多的是内在的平静,哪怕会面对一段时间的经济压力,但是我突然想停下来好好梳理、沉淀、转化,以终为始重新梳理,不乱动、精准发力。

      这次课程给我的触动特别大,一方面是从知识层面,另一方面是从自我深层认知。

    一、  听、说、问、答、评看讲师“慈悲”

    这次课我很深地看到了“语言的魔力”,到底一句话说出来,是给学生赋能了,还是给学生“封印”了,很多时候都在老师一张嘴间,其实对别人最大的善意,就是不用语言去断掉别人的慧根。

    深度倾听才能立体表达,当一个人深深地被看到内在“五个小孩”状态,精准地标注与表达的时候,其实才会让对方感受到你懂我,我愿意多说一点。所以听不仅仅是听到表面的信息,而更多是内在诉求和状态,当这部分被看见对话才刚刚开始。

    立体表达促进内在对话,课堂中的化学变化,是学生将知识与自己关联,当学生向下联想,将已有的认知与新认知进行加工的时候,才是内在学习过程,所以知识不是灌了多少,而是关联了多少,而语言中是否有足够留白、空间、对话,让内在转化发生。

    教学中“转化”比“输入”更重要,“内在对话”比“外在对话”更有助于转化,而室内的场域、状态与能量流动,其实都是促进转化的催化剂,用语言去引发更多思考、共鸣、转化。

    如果“道理”和“说教”都无法让人改变,那语言怎么应用呢?哪些方式有效?

      可以试试  “故事”、“五种对话”、“金句”、“提问”、“勾划画面”、“鼓励”、“赋能”、“点评”、“引发反思”、“框架性输入”、“情感表达”、“促进想象”、“推进行动”、“留白”、“情绪感染”。。。。。。

    点评是教学的“点睛之笔”,点评是教学中的稀缺品,也是最能体现讲师水平的环节,同时点评背后是深深地听见与看见,而这种看见是带有“慈悲”的深情对待每个生命体。

    点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于内容本身的知识层面点评,另一部分基于人本身的内在诉求被看到,每一个都有需求深深被看见,同时每次点评都是赋能学生最佳的时机。知识层面逻辑层次下三层的能力提升,情感诉求逻辑层次上三层的认同赋能。

    聆听、表达、提问、回答、点评,做为讲师的基本功,看上去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需要“慎之又慎”。

    语言就像“种子”一样,有的种子是优良种子,有的是“不良”种子,有的时候无意的一句话,在别人心里种下种子,但是却是由对方承担“后果”。所以,很多时候就需要在说之前,先想想自己的话是否出于良善,是对对方赋能还是打击,看对方状态就可以看出来,对方是反弹还是反思。

    语言是种艺术,它可以是一片春风,也可能是一阵狂风,而留下的痕迹只有接收者自己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反而是需要“用好”这个“利器”。

    二、“教”人知识,“育”人成长

    每次上田老师的课,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更关键的是“育”,育更多促人成长,好的教育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怎么帮助学生找到方向、建立自信、学会抉择、直面挫折、勇于前行、拿到结果,或许一个老师不仅仅是给学生多少知识,知识本身都会忘记,而不忘的是那种感觉与体验,是留在内在中的温存。

    我觉得其实老师更多的是一座灯塔,不但点亮孩子的脑,更多点亮孩子的心,让孩子可以有勇气践行脚下的路。

    从逻辑层次的角度,教满足逻辑层次“下三路”,而育满足的是“上三路”。

    从五个小孩的角度,教育就是五个小孩来回传球的过程,“逻辑”、“情绪”、“意义”、“觉察”、“动感”,一堂课从死气沉沉到灵动多变,其实它本身就是在调用不同脑区去进行学习和感受学习,建立学习“好感觉”,课堂如果不把“球”传起来,课堂就只停留在“教”的层面,没有走到“育”的层级。

    教育不是把“知识”留下,而是把“感觉”留下。

    三、故事让生命流动

    这次课特别有特别多的环节在练习“讲故事”,其实从第一天一直练习讲到第四天,最开始我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但是后来到了第四天我终于明白了。

  从教学的角度,故事是一个课堂的催化剂,它可以吸引人进入到一个情境中来,让课堂在带有饱含情感的故事中,把冷冰冰的知识变成有温度的画面,它催化了对内容感性认知,就算知识本身忘了,但是那个故事背后感觉还会留在心间。

  所以这次课程中,故事作为粘合剂和催化剂,一次次把课堂能量推到高潮,并且讲故事本身就是把球传起来的过程,它本身不仅仅是静态小人,在加入“问”与“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动态”小人欢呼雀跃。

  从“传承”的角度,故事让家族延续的动力,就像在《寻梦环游记》中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故事是让家族延续的方式,我们从小到大被家族故事所滋养,我们身上所有好的部分,还是不好的部分,其实都是来自我们的父系和母系。

  昨天我在梳理家族故事的时候,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优点和优势,竟然无一例外的都是从家族中继承的,曾经我还狂妄地认为我能到现在都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这次在梳理故事中,我却发现全是来自于“基因”的强大。

    我们想知道自己的优势其实很容易,并不一定要借助“优势测评”,只要盘点和梳理自己祖辈的优势,其实这些一定在你身上有所体现,只是发挥多少的问题。

    人最大的天赋来自于家族优势模因的继承,而非苦苦学习那么多术层面的技能。

    原生家庭人生主题,一方面,是自己疗愈与和解,另一方面,是优势模因继承与延续。当我们看到每个人背后的那个故事,我们才会真正理解每个人背后行为动机。

    所谓的创伤,只是我们无法正确打开对方的故事,并且用自己的误读惩罚了自己,从而长时间在自己心底留一根深深的刺,只要有类似事情发生,就会引发自己内在世界的 天崩地裂,就会被自己的“刺”刺痛,同时会拿起“矛”和“盾”进入一级战斗模式。

  所以聆听“故事”是改变我们对一个事情的“体感”,还原事情真相才能走出自己的“囚牢”,否则我们仅仅是用自己的刀去捅自己而已。

  这次上完田老师的课,我身体从未有过的疲惫,我知道这个躯体揹负了太多的情绪和未被疗愈的故事,里面有两股特别生猛的力量在内在拉扯,我知道我想破掉我现在所困之局,我必须从跟自己和解,跟自己的这些“伤痛”故事开始,或许这个过程并不会那么顺利,但是我知道这是给2020年结束最好的礼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