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味道|2 毛蛾蛾與地皮

隨着夏天雨季的到來,各種植物進入一年之中生長最旺的時候。路旁的樹,地裏的莊稼,溝邊坡沿上的草,還有草叢中的苔蘚地衣和菌類,處處生機盎然,株株欣欣向榮。它們拼着命地攝取着天地間的精華,競相綻放着自己的華彩,不辜負大好的韶華。正如清代詩人袁枚的《苔》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臺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普天下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每種生命都有綻放的理由。

毛蛾蛾,是一種很小的野生蘑菇,生長於故鄉夏季雨後的草叢根部,尤其是茅草叢生的地方。由菌絲附着於腐草上,發育而成,其模樣很像一把張開的肉色油紙傘。那時,看到毛蛾蛾的盛開的模樣,首先想到的是許仙白娘子撐着傘遊西湖的情景,彷彿一個個毛蛾蛾,便是一對對遊西湖的情侶;如今,每次想起草叢中一個個毛蛾蛾綻放時的樣子,眼前會浮現出戴望舒《雨巷》中結着愁怨的丁香,她撐着油紙傘獨徘徊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的樣子。

毛蛾蛾的生長期非常短,早晨綻開,午後不久就慢慢開敗。所以採集毛蛾蛾,做好是清晨,可以持續到中午。所以,夏天每次雨後,小孩子們會帶上葦笠,拿上小葦筐,三五一羣地沿着坡沿溝壩,他們很自然地散開,一個個地頭慢慢地搜尋着草叢,每當一簇毛蛾映入眼簾,便興奮地蹲下身去,用右手的拇指食指,輕輕地捏着並不粗壯的菌莖,輕輕拔起;另一隻手順勢取下沾在毛蛾蛾身上的細草屑,再輕抖一下其根上的泥土,隨手放入臂彎裏的小筐子裏,隨後再去找尋下一處。每當憶其此時情景,我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採蘑菇的小姑娘》的旋律。

草叢中除了毛蛾蛾,還有地皮,一種墨綠色、半透明的地衣類植物,也是附着於草根的地表之上,類似於軟泥上的青荇。一般這兩種東西,採集者都是兼而得之的。

東西很小,所以一個人一上午可以採集一捧就相當不錯。毛蛾蛾和地皮的絕佳食用方式,就是做湯。把二者分開,在清水中淘洗乾淨,控水備用。然後油炒鍋,油熱後放入蔥花,炒出香味;然後加適量水燒開,放入毛蛾蛾或地皮(不可混用,影響彼此味道),開鍋後倒入打好的雞蛋,蛋花均勻成型後,再用麪粉或澱粉勾芡,倒入鍋中,燒開後稍作停留,關火,撒入香菜末、薑末和蒜末,調勻後出鍋。盛一碗,湯味清爽,鮮美可口,回味無窮。

離開故鄉,工作在外。久居城市後,經常回想起這一家鄉的味道。現在,城裏的飯館中也有地皮湯這道菜,每次下館子,最後必點地皮湯。據說,地皮都是人工種植而非野生的,因爲毛蛾與地皮這些低等植物,對水土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如今工業化的結果是各地的水土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純自然狀態下已經很難再找到這些東西了。

快速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但也使我們失去了過去的一些美好。家鄉的這一味道,只有在回憶中細品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