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中国人的“武德”,全在这四个字


所谓武者

止戈为“武”

武是什么道理?戈是武器,止戈为“武”。所以真正武功到了家,世界是太平的,这是中国文化的军事哲学思想,武的目的是使世界上没有战争,永远过著太平的日子。因此中国功夫,所谓少林、武当,工夫学得最高的人,看起来好像一点工夫都没有。

过去我们练武功有几个戒条,第一不打出家人,第二不打叫花子,第三不打老年人,第四不打女人。什么原因啊?尊重社会上这些人,尤其尊重老太太,尊重出家人,尊重讨饭的。因为人已经到了讨饭的地步,你受他一点气也没有关系,他们是可怜人嘛!另一个原因是,这些人不出手则已,算不定一出手武功是天下最高的,所以动不得手。古代有个老太太专门练筷子,那个筷子一出去,被击中的非死不可。古代还有些缠小脚的老太太,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腰啊、屁股都在扭,她的工夫就在屁股上,你一碰,她的屁股一甩,不晓得几丈远就出去了,因此也不敢随便打。

所以武功虽学到了家,因为这些戒条,武功等于没有用,手不能动嘛!因此学武功的人,指甲都留长了,要打人时看到长指甲,就不打了。学武的人戴上戒指,也就表示不打了。武功再高,人家打死你也不还手,当然他也不会被人家打死。

——《列子臆说》

中国人是永远爱好和平的,在什么地方证明呢?就在中文的这个“武”字。什么叫“武”?从三千年以前中国人解释,“止戈”为武,戈是武器,止是停止。但是人类如何才能永远停止打仗?只有以武器来阻止武器,才不打仗。

所以中国文化几千年,始终不肯去征服别人,只有抵抗侵略。这个“武”字是“止”和“戈”二字合并,意思是停止战争。

所以中国的武功,由体能的活动、身体的瑜珈,变成武功,变成少林拳、太极拳等等。中国真正武的方面,由身体的武功变成气功,就是练“安那般那”;然后变成内功,就是打坐,静坐的内养;然后变成道功;最后是禅功。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武术的最高处

武功里有没有不动心呢?有。现在我们觉得很有意思,方才也提到过,打拳啊、练武啊,叫国术。中国过去不用这个名称,什么“国术”、“国技”的,是民国初年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才改用的名称。古代对于文章写得好、武功练得好,称文艺、武艺,意思是好到了艺术的境界。

我们看古代的书,说“武艺高强”,不说“武功高强”,更没有说“武术高强”的。虽说只是用字的不同,但用字涉及一个国家文化思想的背景。所以武功到了最高处,同文学一样,进入了艺术的境界。过去的武艺也的确先要修养到不动心。

——《孟子与公孙丑》

南师:学密宗有个法门,现在在西藏已经没有了,叫“力大手印”,可以练武功就大彻大悟而成就了。这是抗战以前,现在我一讲就是六七十年前,当年相传,有位学者修力大手印,在上海的,我没有见到过。他走马路的时候,正好两个车子对面过来,刹不住车,他正好在中间,他手随便这么一分,无意的,两个车子停住了,他就过去了。这是力大手印啊!你讲到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真正练武术到最高处,同得定的境界是差不多的,和初步得定都一样。你讲的差不多有些像了,你很了不起,再说下去。

僧丁:在没有参禅以前,对武术理解不一样,因为对武术的理解,在刚开始时,知解上的东西多一些,后来通过参禅以后,对武术的理解比较深一些。

南师:对。

僧丁:这个武术同参禅一样,它有个阶段的。刚刚学动作时有个基本功,基本动作的认识,同参禅是一样的。所以我现在大胆地跟大家讲。

南师:尽管放开讲,我可以贡献你啊,练武功到了最后跟学佛一点都没有差别了。

僧丁:后来中间有个问题,这个参禅同练武术一样的,动作练了以后,就发现有一个毛病,人呢,画一个圈子,被这个圈子套住出不来。练了这个拳,有了这个动作,就是这个动作组合成以后,再没法离开这个动作。离开动作就没有办法了,心陷在动作,解脱不出来。第二、我个人的心得,练拳要参透动作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把这个根源弄透。第三、就是说,要忘形,得意才能忘形。把真意明白了,然后才能忘形,再回到心意上。回到心意以后,就是心灵通过肢体语言的一种抒发。这是我通过参禅以后,对拳有这么一个浅薄的认识。我现在练拳,好像是给同学写封信一样,给好的朋友打个电话,谈个心,是这个感觉。

南师:这个很不浅薄,很好。你尽管说下去。

僧丁:惭愧惭愧。其他的寺院,很多人认为练武就是练武,参禅就是参禅。少林寺主张禅拳合一嘛,现在就是说,通过参禅,觉得参禅就是练武术,我通过练武术以后,我感觉禅和武术,在根本上可能是一回事,从表现形式上、接引的方面可能是两回事。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