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讀共寫共同生活》一課的收穫

又一次回聽了王老師的《共讀共寫共同生活》認真做了筆記,結合自己閱讀課程資料所做的批註,思考自己當下的教育教學生活,寫下自己的收穫。

一.關於共同體的思考

共同體不是指單單生活在一個物理空間的團體(家庭、單位、學校、組織),要有共同的願景,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目標,並有爲之付出的共同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形成的,跨越物理空間的各種志同道合的人形成的各種學習共同體。可能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更多的是因爲共同的理想而結伴同行的未曾謀面的“陌生人”。

而我們新網師的所有來自天南海北的老師們就在線上組建了這樣的學習共同體,爲了共同的教育夢想,爲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爲了改變現在的教育模式,爲了讓所有的師生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們在不停地學習、閱讀、實踐、反思、記錄。

新網師提倡的共讀

首先,新網師倡導教師們閱讀經典。閱讀專業的教育理論書籍、教育心理學、哲學等。 在慢慢地啃讀中,不單單追求數量上的多少,而是強調在知性閱讀中不斷反思,反思生活,反思教育,讀出自己而後在實踐再閱讀反思。

最開始,我們要走出原來的休閒式閱讀的放鬆式、無目的性的閱讀很難。再加上有的理論書籍語言生澀難懂,自己剛剛起步進行這樣的學習很不適應。但當我們把心沉靜下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的連接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慢慢地就會讀出思考,讀出味道。 當有了一定量的積累時,隨着我們思考地不斷深入,和我們對於啃讀這種閱讀的方式的掌握,我們就會進行很好的鏈接。那時你就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你也會享受到這種慢慢啃讀和知性閱讀給你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

因爲教師的高度決定了教室的高度。沒有教師的專業閱讀,怎能有教師引領孩子們童書共讀。

而對於學生進行的班級共讀,因爲有了共同閱讀的書籍,孩子們在一定時間內就有了交流的共同話題。可以是有關作者的,也可以是有關角色的,還可以是關於作品主題的安全探討。在這樣的交流中就有了屬於班級的共同的生命力密碼。

家庭親子共讀,改變家庭的生活方式。如果每個家庭每天都堅持20~30分的共讀,家庭將打破那種沒有溝通、沒有交流,家長一味要求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分數,父母雙方也是要麼你說話,要麼互相指責、互相抱怨的低頻交流中走出來。在現實的生活中 那種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家庭,也會越來越少,家庭會越來越和諧。因爲有了共同閱讀的童書,他們也會有許多共同的交流話題,還可以共同觀賞由童書改編的電影。

親子共讀,從科學上來說,就是用最溫柔的方法,用最不着痕跡的方式,讓孩子掌握“閱讀”這種人生最重要的學習武器。而且,因爲學會了閱讀,他會愛上閱讀;因爲愛上的閱讀,他會在今後的學習上持續的領先,在一生的學習和工作中取得成就。

這一年通過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帕爾默的《教學勇氣》,陳靜靜博士的《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我對自己有了深刻的認識,努力走出恐懼的同時,也努力創造寬鬆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們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沒有恐懼真實的表達自己。

就像王老師說的那樣,我們藉助一本本優秀的童書,通過班級共同的閱讀,擁有了相同的語言密碼,完成了那種無障礙的溝通。 未來,當孩子們走出各自的班級,走出各自的城市,相聚到不同的大學,因爲童年時他們都被優秀的童書浸潤,他們就可以憑藉閱讀時擁有的共同語言密碼去找尋新教育的夥伴了。

薛瑞萍老師曾說過:教師既要像一個古老的農民那樣樸素的對待教育,又像一個現代的藝術家那樣充滿創造性的對待自己的職業。

樸素的農民精神告訴我們應該沉下心來關注當下;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讓我們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用創造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同時要開拓視野,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職業和未來的社會主人——學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