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照片拍摄于:温州 南仙洋,三垟湿地,南怀瑾书院

“臣之事君,义也”,古代是君主时代,在所谓中国的五伦中,君主代表了国家,这就是古人对于帝王要尽忠的缘故;不是对帝王尽忠,而是对君主,因为君主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代表。所以爱君尽忠,也就是爱国家民族。“臣之事君,义也”,这是人生的结论。“无适而非君也”,我们生在这个世界,生在国家土地上,整个国家就是我,任何地方都是我的国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你逃避不了的,就算是出国去了,说我不爱我的国家,我看不惯,所以逃到别的国家。老实讲,你的心里终究是中国人,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是一样。


我的朋友之中,也有许多蒙古的朋友,那个蒙古沙漠有什么可爱呢?当然没有我们江南可爱。江南山明水秀,鱼米之乡,山青水绿。在台湾没有真看到过绿的水耶!我们江南,山是青的,水是碧绿的,一清到底,几条鱼在下面游,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多漂亮!蒙古那个沙漠,多讨厌,可是沙漠来的朋友,讲了半天,沙漠那个烤肉,骑在马上,一脸的油,那个灰沙,问他那个味道好不好?那真好啊!真想啊!还是爱自己的家乡,这就是人性。所以自己生长在哪里,还是爱哪里,那是必然的。这就是说,只把身体逃到别的地方,可是乡土的感觉仍在,还是没有办法丢掉。

——《庄子諵哗》


过去农业社会,安土重迁,不肯离开自己家乡与祖宗的庐墓;即使自己的家乡最古老,最贫瘠,但到老来还是怀念自己的家乡。所以安于本土,重视迁居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因为不肯流离失所。但是到了工商业的社会,这种观念有所改变,好像四海都可以为家了。

可是,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长期生活在那里,一切养成了习惯,到了临终之前,会反映出来。那时所见的是故乡的情况,所说的也是儿时所说的乡音。这在心理学上、灵魂学上、宗教学上、医学上,都是有待研究而且是非常重大的问题。

历史上这种情形很多。如明末的一位大儒朱舜水,在满清入关以后,不愿意投降,到日本去,传了许多中华文化学说给日本,对于日本的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他的坟墓,现在还在日本。当他临终的时候,有许多日本的学生,围在他的病榻前,如子女之对父亲,问他最后有什么吩咐。可是他所说的话,统统是故乡的方言,学生们都听不懂。现在推行国语,许多人自小就说国语的,那就好办了。但是,不要轻视这个问题,这对于人类精神、心理的作用,是很奇怪奥妙,值得研究的。

就我个人的体验,曾在中国西南的边疆,罹患疟疾,白昼发病,夜间还要批阅公文,处理公务。当时没有医药,缠绵半载,辛苦非常,如果没有意志支持,随时可能就死了。

有一次我在高烧时,所见到的幻境,都是家乡的景象;旁人说话,听来都似乡音。当时感到或将死亡,想到“埋首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以及“老死何妨死路旁”这些诗,便吩咐部下如何为我料理后事。实际上,当时旁人说的并不是我故乡的口音。这就令我深深体会,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时间时,在精神、心理上的状态,都与故乡有关。

——《孟子与尽心篇》



不止中华民族如此,我发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民,都与生长的地方有特别的感情。所以中国人的老古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六祖坛经》里可以看到,禅宗的六祖,一代的大师,最后还是要“叶落归根”,这很奇怪了。学佛的人讲解脱,老和尚好像还没有解脱呀!他还要“叶落归根”,回到最初那个老地方去。这是个大问题,很值得研究,所以对于故土的感情是讲不出来的。

——《列子臆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