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的人事有为主义

这是一个关山难越的时代。

这是一个浮萍飘零无可寄的时代。

这是一个志士抛头颅文人洒热血的时代。

“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本体高于现象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和不屈从于因果的自由。知其不可而为之,再没有比这更悲壮更动人的了。

春秋时代是上古传统的礼乐文明崩坏的时代,孔子身处那个时代,他不懂得什么历史必然性偶然性的所谓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他只能说——“不敢不告也”,他无法苛责他人,只能是“欲之言”,或是感叹“未之难矣”,临了满目苍凉,叹一声“吾已矣夫!”。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儒家的“有为”主义,从另一个方面讲,是一种牺牲精神,所谓“示身成仁”是也。这与儒家传统的价值观有关,他们以“仁”作为最高目标,以“义”作为道德标准,重义崇德,追求人的内在价值,从精神层面上要求自己。

朱熹解“荷篑者”一节云:“圣人之心同天地,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但若如此,则亦无所难矣。”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是一种至善之心,正如程子所言,“至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孔子心济天下,所以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追求理想社会,在多次碰壁之后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但他又深深理解“荷篑者”等人的想法,再如楚狂,孔子会劝解,但绝不会诘难,孔子心有天下,而天下之人又在天下,所以我说,这是一种至善之心。

于至善之心,圣人之仁,正是以天下为己任。如钱穆解“长沮桀溺”一节所言,“孔子之意,则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有不可逃之意。”我们将其称之为“有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正是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内在价值的升华。所谓“舍我其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