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盛京城的历史由来

01 盛京城的前史

考古成果显示,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沈阳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沈阳的“新乐遗址”表明,7200年前,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先民们,他们以太阳鸟为图腾,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

公元前300年,燕国将领秦开率军驱逐东胡,在此地筑“候城”军事要塞,此为沈阳建城史之初,距今已2300余年。

唐代时期,这里属于安东都护府“沈州”治所。五代时期,辽太祖大规模移汉人到此,修筑土城。

元贞三年(1296年),元朝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这里的“沈阳”是取沈州和辽阳各一字而成(另一说,“沈阳”因地处“沈水之阳”而得名)。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沈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要从辽国在“沈州”建土城起始,到明代形成规模。

沈阳最早开始以砖建城墙,是在明朝洪武21年(1388年),由辽东都指挥使司指挥闵忠负责督建。闵忠在元朝修建的沈阳土城基址上修筑砖城,城内开辟十字大街。

文献记载:明代的沈阳城墙周长9里零10步,城墙高2丈5尺。城以中心庙为中心点,东南西北各设一城门,东为永宁门,南为保安门,西为永昌门,北为安定门(万历年间改为镇边门)。内城的街道呈十字交叉将四门连接起来,城外挖有护城河两道。

明代的沈阳是卫城,所以建制规模与明代的卫城规制相同。建筑城墙主要用于抵御北部蒙古族、女真族的军事攻击。

02 作为国都的盛京城

使沈阳的城市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俩。

1625年,努尔哈赤把后金国的国都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开始修建皇宫,沈阳故宫里,最具满族特色的建筑就是大政殿和十王亭,就是当年这位老罕王的手笔。当时的皇宫只是办公场所,努尔哈赤居住在故宫外边的罕王宫。

把沈阳城修建得具有一国之都规模与气势的,是皇太极。那么他都做了什么?

第一件事,将明朝“沈阳中卫”的4座城门改为“八门”,分别是:内治门、抚近门、天佑门、德盛门、外攘门、怀远门、地载门、福胜门。

八门名称根据东南西北方向两两相对,天佑对地载,德胜对福胜,内治对外攘,抚近对怀远。

这文绉绉、高大上的名字,很难记,老百姓一直沿用至今的,对应上面八个城门的名称是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小北门、大北门。

第二件事,把城内将原来的十字大街改建为井字大街。井字街第一条横街(现在的沈阳路)的中心是皇宫;井字街的第二条横街是四平街(现在的中街),四平街的两端建有钟楼和鼓楼。《柳条边略》记载:当年的沈阳城“城中有钟鼓二,百货集其下”。中街各种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井字街的八个街端,直达城墙四面八个城门。

后金崇尚八旗制,所以“井”字街路划分出的9块区域,除正中为皇宫外,周围八个区域分给八旗,每旗各据其一。

第三件事,继续搞皇宫基建,皇太极把老婆孩子都搬了进来,沈阳故宫具备了“商住两用”的功能。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搞的工程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包括清宁宫在内的后宫居住区。

第四件事,建政治配套附属设施,包括筑皇陵,修太庙、天坛、地坛,在城市的东南西北造四寺四塔,即所谓的“盛京四象”。

第五件事,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故于天聪八年(1634年),将沈阳更名为“盛京”。满语称“谋克敦”,即“盛大的都城”之意。

今天若看地图的话,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构筑的方形区域就是清代盛京的古城区,而这四条街道大概覆盖的就是古护城河。

清代盛京的古城墙,现在仅存西北角一段古代墙基,其余的都已经拆除掉了。八座城门现在重建了怀远门和抚近门,其余的也都不复存在。

03 盛京老城的扩张

康熙年间,盛京老城外,又修建了“边墙”。史料记载,“边墙” 高7.5尺(2.79米),周长32里48步(16.08公里)。“边墙”均为夯土筑造,设8个 “边门”。“边门”均为砖砌两个门柱,上有一横枋,横枋之上起脊灰瓦。“小西边门”还修建了一座门楼,上嵌“陪都重镇”四字门额。

八个“边门”其命名与其老城的城门名称对应:抚近门(大东门)外,叫“大东边门”;内治门(小东门)外,叫“小东边门”,以此类推……

盛京方城八门之外、各个边门之内,称之为“关厢区域”,如大东门外、大东边门内的区域就叫“大东关”,其余区域也类推。

修筑“边墙”之前,盛京老城之外,是荒郊野地,很少有人居住。修筑“边墙”之后,人们开始在“关厢”内安家、开设商铺,逐渐繁荣起来。现在仍然比较有名的是“西关”回回营。

修筑“边墙”、“边门”之后,盛京城形成了“八门八关”格局。

盛京才子缪东霖在《陪京杂述》中记载道:盛京方城内“中心庙”(沈阳故宫北墙外)为“太极”;钟楼、鼓楼为“两仪”;方城外四塔为“四象”;八门为“八卦”;郭(边墙)圆像天,城方像地;值楼、敌楼各三层共三十六为“天罡”;内池七十二为“地煞”;敌楼、角楼共十二为“四季”;八门、瓮城各三为“二十四节气”。看来,盛京城的建造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概念系统。

04 从“盛京”到“奉天”再到“沈阳”

清军入关后,1644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后,盛京变为陪都。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城设奉天府,沈阳此后又名“奉天”。中国清朝时期,全国只有在北京城设顺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并称,可见规格之高。

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1923年,张作霖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

“东北易帜”后,1929年2月5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改奉天省省名为辽宁省;4月2日,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奉天市”又恢复“沈阳市”名称,一直使用到今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