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孫子兵法· 作戰篇》(5)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糧不三載(2),取用於國(3),因糧於敵(4),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5),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6),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7)。

【註釋】

(1)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義爲名冊,此處作動詞用,即登記、徵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從國內徵集兵員。

(2)糧不三載:三,多次,載,運送。即不多次從本國運送軍糧。

(3)取用於國:指武器裝備等從國內取用。

(4)因糧於敵:因,依靠、憑藉。糧草給養優先在敵國就地解決。

(5)國之貧於師者遠輸:之,虛詞,無實義。師,指軍隊。遠輸,遠道運輸。此句意謂國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導致貧困,是由於軍糧的遠道運輸。

(6)近於師者貴賣:近,臨。貴賣,指物價飛漲,意謂臨軍隊駐紮點地區的物價會飛漲。

(7)急於丘役:急,在這裏有加重之意。丘役,軍賦,古代按丘爲單位徵集軍賦。

【譯文】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次徵集,糧草不多回運送。武器裝備由國內提供,糧食給養在敵國補充,這樣,軍隊的糧草供給就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導致貧困,就是由於遠道運輸。軍隊遠征,遠道運輸,就會使百姓陷入貧困。臨近駐軍的地區物價必定飛漲,物價飛漲,就會使得百姓之家資財枯竭。財產枯竭就必然導致加重賦役。

【詳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徵兵就解決問題,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沒了,又回國徵兵。

“糧不三載”,這要求更高了。“不三載”,就是兩載。去的時候帶一次糧食,回來的時候再送一次糧食給軍隊路上喫。中間喫什麼呢?“因糧於敵”,喫敵人的,能克敵拔城,得了他的儲積,就不用國內運糧了。楚漢相爭,劉邦就是先佔了秦朝留下來的中央糧庫——敖倉。楚軍餓得嗷嗷叫,他始終不愁喫不愁穿。

 “ 國之貧於師則遠輸,遠輸則百姓貧”:杜牧註解說,糧食是重物。要運糧食,就要人去運,牛拉車,則農夫耕牛都離開了農田,沒人耕地,百姓不得不貧。

“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部隊駐紮所在,一下子來了那麼多人,周圍的物價“騰”地就飛漲上去了,特別是圍城。太平天國,清軍在金陵周圍設江北、江南兩個大營,一圍就是好幾年。那周圍茶樓酒肆,煙館妓院,繁榮得不得了。物價飛漲,周圍的老百姓也得跟着忍受那麼高的物價,他們的錢就不夠用了。

 “財竭則急於丘役”:

 “丘役”,是春秋時魯成公的丘甲制。古代徵兵制度,按土地和人家來,《司馬法》說:“六尺爲一步,一百步爲一畝。一百畝爲一夫,三夫爲一屋,三屋爲一井,四井爲一邑,四邑爲一丘,四丘爲一甸。”魯成公幹了什麼事呢?他一繼位,就推出“丘甲制度”,還是一輛戰車,四匹戰馬,甲士三人,七十二步卒,十六頭牛。但不是一個甸出這麼多,是改爲一個丘出這麼多。四個丘纔是一甸,這等於翻了四倍。所以大家都說他亂來,非把國家整垮不可。

《孫子兵法》反覆算這些賬,就是強調戰爭很貴,人很貴,馬很貴,牛很貴,糧很貴。戰爭成本很高,打不起!所以發動戰爭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這裏要特別重視孫子“因糧於敵”即取之於敵、用之於戰、以戰養戰的戰略思想。這種“就地取材,以戰養戰”的辦法,與商業活動中“借地生財”、“借錢生錢”是一致的。在商業經營中,“因糧於敵”也是一個重要策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