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這個小村莊的名字背後隱藏着清朝一樁疑案?

瀋陽東陵與輝山風景區之間,有個村子叫滿堂。“滿堂”這個看似寓意吉祥的地名,卻傳說與清代一樁疑案,即努爾哈赤殺子之謎有很大幹系。

01 關於“滿堂”村名字由來的傳說

據說,滿堂原來不叫滿堂,叫“埋頭溝”,“滿堂”是“埋頭”的諧音。關於埋頭溝來歷的傳說版本比較多,但大同小異。

相傳,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同明軍大戰時,有一天晚上,他派大太子褚英去偵察明軍的虛實。因爲努爾哈赤已經做好了決戰的準備,只要探明敵軍沒有新的變化就可出擊殲滅明軍主力,取得薩爾遊戰役的全勝。

褚英翻過兩座山,來到明軍大營的後邊山上,站在山頂藉着月光向明營看去,只見滿山遍野全是明軍官兵,燈籠火把一片連一片,無邊無沿。急忙跑回來向努爾哈赤報告說:“不得了啦!明軍增兵無數。”

努爾哈赤嚇了一跳,忙問:“你看清楚了嗎?援軍能有多少?”

“數不清啊,滿山遍野全是!”

“你若謊報軍情,我斬你的頭!”

努爾哈赤很納悶:這麼些援軍是從哪裏來的呢?怎麼事先一點動靜也沒有?難道明軍裏真有用兵如神的能人?下一步這仗可怎麼打?他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最後又派精明強幹的八太子皇太極再去打探軍情。

皇太極來到明營的後山頂,往下一看,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真像褚英所說那樣,滿山遍野都是明軍,燈籠火把一片連一片。可是他仔細一觀察,這些明軍卻一動不動,感到很奇怪,就派兩個親兵爬到跟前去看看。

不一會兒,那兩個親兵每人扛着一個明軍士兵跑了回來,往皇太極面前一扔,“嘩啦!”“嘩啦!”皇太極定睛一看,原來是兩捆高粱杆,上面各套一件明軍號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明軍的疑兵之計。

皇太極急忙趕回老營向努爾哈赤報告說:“明軍沒有增兵,防守也比較鬆懈。”老罕王一聽,這生死決戰關頭,大兒子褚英謊報軍情,是可忍孰不可忍,立刻喝令將他斬首。

努爾哈赤命皇太極爲先鋒,號令各營在天亮前主動出擊,與明軍決戰。這時已是雞叫頭遍了,八旗兵浩浩蕩蕩殺奔明營。明軍被殺得丟盔棄甲,一敗塗地,剩下一些殘兵敗將逃回瀋陽去了。努爾哈赤驅兵一直追到瀋陽東北、蒲河以南的一座山上扎住陣腳。

大戰過後,努爾哈赤這時想起被自己殺死的長子褚英,不禁老淚縱橫,他對着大山喊道:“軍法無情,但虎毒不食子,我的心很痛!”於是這山便成了“悔山”,久而久之,“悔山”唸白了,就成了現在的“輝山”。

努爾哈赤吩咐七兒子巴布泰找個好地方埋葬褚英。巴布泰來到一座山,見這裏山青水秀,一問當地人,說這山叫九鳳山。俗話說鳳凰不落無谷之地,這裏有九個鳳凰,顯然是風水寶地。於是將褚英埋在山腳下。後來人們就把埋大太子褚英人頭的這條山溝叫“埋頭溝”。再後來,“埋頭溝”諧音成爲了“滿堂溝”。

02 傳說與真實的史實之間有很大的出入

《滿文老檔》第三卷記述了努爾哈赤殺褚英的原委:褚英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憑藉嫡長子身份和赫赫戰功,一度成爲後金政權的汗位繼承人。遼陽大戰時,褚英因貪杯貽誤軍機,被解除兵權。

後來,褚英因爲性格暴躁得罪額亦都等“開國五大臣”和自家兄弟,在一片反對聲中,他徹底失去權位。褚英由此開始敵視父王,結交黨羽,伺機報復。據史料記載,當努爾哈赤與諸弟出征時,褚英寫咒語詛咒出征的父汗、弟弟們和大臣,對天地焚燒,還揚言:希望出征之師被擊敗,“若被擊敗,我將不使被擊敗的父親及弟弟們入城”。

聽聞此事後,努爾哈赤震怒,監禁褚英於牢中。然而被囚禁後,褚英並未因此悔改,在牢獄之中對父王以及弟弟們的詛咒愈演愈烈。努爾哈赤見褚英始終無悔改之心,最終只好將其處死。褚英死後並沒有埋葬在“埋頭溝”,其墓在清東京陵(遼陽陽魯山)。

03 “滿堂(埋頭溝)”埋的到底是誰?

既然“滿堂(埋頭溝)”,埋的不是褚英,那麼這個地名傳說是不是無稽之談呢?

事實上,這裏還真埋葬着努爾哈赤的一位皇子,這位皇子就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個兒子塔拜。

塔拜的母親鈕鈷祿氏,僅爲努爾哈赤的庶妃,所以在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塔拜官職不顯,開始只封爲三等輔國將軍,直到順治十五年,才追封爲輔國公。塔拜早期也曾有些戰功,據史料記載:“太祖高皇帝時令塔拜率兵一千,剿東海呼爾亥部落,克之,降其衆一千五百人。”

清崇德四年(1639年),塔拜去世,享年51歲。他死後,葬於瀋陽滿堂村。2009年7月,滿堂村一位村民在施工中佈設電纜時意外地挖出了一方飾有雙龍圖案的碑座,上面的碑文已模糊不清,經專家鑑定,墓主人正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子塔拜。

塔拜墓地在瀋陽東陵北約1.5公里處。簇擁着努爾哈赤陵園的,有努爾哈赤的股肱之臣額亦都、費英東等功臣墓,與塔拜同父同母的鎮國公湯古代死後也葬在福陵之北。因此,塔拜墓是福陵周圍多座陪葬墓之一。

不過,塔拜死後也留下謎團。

《清史稿》記載:“崇德四年九月,卒。順治十年,追封諡。”從崇德四年到順治十年,整十四年時間,塔拜才被追封諡號。正常來講,塔拜死後隨即就應該追封,而等了十四年才被“平反”,這有些蹊蹺,但史料毫無記載,成爲懸疑。

04 “滿堂”地名真正的由來

褚英死後並沒有埋葬在滿堂,而塔拜屬於自然死亡,與“埋頭”不沾邊,那麼“滿堂”這個地名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個地名和塔拜的一位曾孫裕德瑞有關。

裕德瑞生於康熙七年(1668年),他生性好動,喜好遊山玩水。然而,朝廷對皇家子弟行動的約束非常嚴格,不管是宗室還是覺羅都不許出京百里。裕德瑞想離開皇城根到外邊居住,好逃脫束縛,可沒有皇上的旨意是走不了的。

裕德瑞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和擔任康熙御前侍衛的大哥增壽說,想去東陵那兒守曾祖墓。康熙聽了增壽的啓奏,非常高興:“既然皇侄要去守曾祖墓,這是孝心哪,我們大清朝就是要以孝治天下!”遂準其所請。

這樣,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裕德瑞率全家老小來到盛京,在塔拜園寢附近建造房舍居住。從此,滿堂這個荒溝便成了宗室皇族聚居之地,隨着人口繁衍,滿族人逐年增多,人們便將這裏稱爲“滿塘”,即滿人集居地溝塘,後來又爲取意“吉祥”,將“滿塘”稱爲“滿堂”。滿堂村所在的鄉,後來命名爲滿堂滿族鄉(2006年改爲滿堂街道)。

原來的塔拜墓地有二百多平米,墓前有石供桌,桌前有一丈四、五尺高的九眼透龍碑,四周青磚圍牆,建有門樓。上世紀六十年代被人爲損毀。

如今在滿堂村的西山,還有裕德瑞的墳墓,其碑文2001年經後人修復,上面鐫寫道:“生於康熙七年於康熙四十四年獲取皇帝恩准由北京來這裏定居守曾祖塔拜墓從此滿堂村逐步形成。乾隆十四年卒享年八十二歲。 ”

至於很久以前是否有“埋頭溝”的地名,無法考證,有一說法,滿堂最早叫“買頭溝”,是因爲有一個姓“買”的老頭在此居住過。



【文字之光專題】秉持“爲好文找讀者、爲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優選專題,歡迎投稿薦稿。

主編韓涵微語攜全體編委人員恭候你帶着優秀的文字找到我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