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子畏于匡,颜渊后。

11.2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畏”,是民间私斗。孔子在匡地被当地人围困。

非常危险,孔子对忧心忡忡的弟子们说,文王之道在我身上,我命在天,若上天要这道传下去,我自然没事,匡人能奈我何?

孔子镇定自若,一边抚琴唱歌,一边派人找宁武子解围,最后匡人弄明白了,解围放行。

脱离险境,一路狂奔,颜回落在了后面。孔子非常焦急,等颜回终于赶上,孔子脱口而出:我以为你死了呀!

孔子自己被围,他不担心自己会死。颜回晚跟上一会儿,孔子就担心他是不是死了。师徒之情,溢于言表。

颜回说:您老人家还在,我怎么敢死!

这就是颜回,父母在,不敢轻生。师父在,也不敢轻生。他绝不会轻举妄动,一定千方百计保护好自己,还要事奉师父呢!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昨天学习过的内容。昨天其实是通过师徒四人的对话,揭示了什么叫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说的是子路先提问:我听到了就要行动吗?

这里的听到就行动,指的是他比较认可的道理,或者说要做的计划,是不是要立即就开始实行。

孔子说:不行,你有父亲和兄长在,你要先和他们商量讨论,咱再做决定。

同样的话呢,冉有又问了一次,结果孔子说:你马上就行动啊,还墨迹啥呀!

公西华这个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看到孔子对两个弟子给予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就很奇怪,向孔子求证,说:您这么一来,我就迷惑了,我斗胆问一声,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这才给出了他所以这样回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冉有这个人做事比较退缩,属于三思而后行,多次思考才能行动的人,行动力不够强,想法有点多,要鼓励他让他早一点行动。

但是对于仲由这个人,就是子路,他本身就属于急性子,两个人的胆还不如他一个人大呢!听到什么好东西就是恨不得立马就去办,往往会考虑不周。因此我让他跟父兄商量商量,其实也是让他冷静下来思考,思考以后,考虑成熟了再行动也不晚。

这就是孔子最著名的教学方法,那就叫做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性格特点不同,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

这就像我们得病了,比如说吃药,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中医来讲,同样是胖,各有原因呀,你照一个方子去吃药是不行的!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之后呢,我们来学习今天新的内容,今天这个内容,说实话乍看你会觉得有点不适应,但看了了解以后你会被孔子和颜回这师徒之间的深情所感动。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这里面首先说这个畏,华杉解释成民间私斗,说孔子在匡地被当地人围困。其实我感觉这个畏应该视为围,被围在匡地,被困在匡地,应该更加合理一点。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会奇怪,说颜回在前面章节里不是死了吗?怎么这里这么说吗?其实论语它不是一本小说,而是语录体,各个章节因为各种情况需要,时间线是乱的,这里说的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

这里我把这个事儿给大家讲一讲,怎么回事儿?

我们以前讲过,孔子受到三桓的排挤,在公祭上本来应该分得祭肉,但是他们就是不给他,孔子一看不给他,意思是不想让他做官了,而他自己有一腔的抱负没法实现,只好去别的国家去寻找机会。

经历了在卫国南子那场事件之后呢,发现他无法在这个地方实现梦想,那他就辞别了卫国,又出走了。

他是从卫国的都城帝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境内,到陈国的都城宛丘,也就是河南省的淮阳县境内,出了帝丘,向南稍微偏东的方向前行,需要经过匡邑,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畏于匡的匡。

这个地方位于卫国和郑国的交界处,因为在边境地区而时常出现被争夺的情况,匡邑原本是卫国的,但被郑国占领并管理了很长时间。

在此之前,鲁定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04年,阳虎专权时,曾经率领鲁国军队帮助卫国夺回了匡邑,而当年给阳虎驾车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刻,而这次去陈国给孔子驾车的人也是颜刻。

路过匡邑时,忆起七年前的情况,颜刻便用马杆指着匡邑的城墙,说,当年阳虎就是从这个地方攻上去的。

颜刻说者无心,别人听者有意,匡地的人听到以后传开了,一看颜刻来了,又看着阳虎和孔子非常像,都是很高大,孔子一米九多,阳虎也是如此,就以为他是阳虎。

这帮人一听说阳虎来了,就抓紧拿着农具就追了过来,孔子看了以后,就是嘱咐弟子们做好保护自己的准备,子路看着不愿意了,他本身是武将吗?就不明白,我只是路过这里没有招惹你们,为什么要追过来打呀。

来人见状,距离十米开外,不敢往前上了,孔子就问了说:众位乡亲,孔丘只是路过这里,你们为什么要为难我呢?

其中有人说道:什么孔丘啊,你就是阳虎,我们不认识你,但给你们驾车的人,我们认识。就是他,他刚才说当年就是从这里攻城的。

孔子这才知道对方误会了,就抱拳说众位是误会了,阳虎是阳虎,孔丘是孔丘!我以前根本就没有到过这里。

对方乱哄哄的,想要控制他们,子路不愿意,拿出大戈做好准备,对方就喊着冲过来打子路。子路是干什么的?他本身就是武将啊!这帮普通乡野之人怎么可能经得起他打,结果就被打败了。一看打不赢,这帮人就干脆围而不攻,围住,我不打你,但不让你走。

孔子这个人,他又不崇尚暴力,那是我直接把他打走了,不就完了吗?没有,又不忍心伤他们,所以就被困在当中。

这个时候他知道这个地方谁管理的呢?我们以前提过,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也就这个宁武子这个贤大夫就在是这个地方的统治者,于是孔子就派子贡去搬救兵。

可是那个年代交通工具是问题啊,出来进去需要时间啊,就是孔子在这里被围了好几天,干粮都快吃完了,弟子们就非常沮丧,怎么办啊?

这个时候孔子依然是镇定自若啊,叹息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文王死后,文明礼乐,就在我这里或者说把文明礼乐传下去的重任就在我的肩上,上天如果要消灭文明礼乐,那么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些文明礼乐了,如果上天不想消灭文明礼乐的话,那么这些匡人普通老百姓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弟子们听了以后,也就安定了许多,不再那么沮丧。第五天上午,子贡回来了,说宁武子答应帮助他们解围,但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孔子要留下一两名弟子,作家臣,因为他需要人才。二是解围后,不要去陈国,还是回到卫国的帝丘去。

孔子这个时候已经答应了,可是还未等到宁武子来解围,突然起了一阵狂风,孔子见状告诉弟子们,要借着狂风冲出去,然后往回走。子路在前面开路,后面是五六名手持武器的弟子,几辆车紧随其后,由于风势太大,这些人就被吹散了,乱了,结果趁机他们就冲出了包围圈。

走了很远之后,停下来一清点人数,发现坏了,颜回不见了。大家知道,颜回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他本身身体不是很好,再落后了,孔子就担心他遭遇不测。正在孔子伤心的时候,颜回跟上来了,孔子看了颜回以后,可以说是热泪盈眶,就说:你可追上来了,我还担心你死了呢!

颜回看到孔子如此关心,他也非常感动,说:子在,就是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

后来又往前走不久,宁武子就和孔子见面了,至于见面什么情况,不是本章的范畴,我们就不讲了,总而言之啊,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是告诉大家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里面应该可以看到孔子于颜回的深厚的师徒情或者说父子情。

在被围困的时候,孔子不慌,稳定了军心,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有大气运的人,承担着天命,不可能被这一帮小民就把自己毁了。

但是一突围以后,看到没有了颜回,他却比什么都焦急。我想这就好像我们父母,遇到什么困难自己倒没什么事儿,一看孩子没了就慌了,就怕了,是一个道理,为什么关心则乱呢?

都说父子情深,颜回和孔子不是父子胜似父子,师徒情深,颜回赶上来以后看到孔子那么担心,他回答的话大家也看到了吗?就是您还在呀,你是长辈,我还没有尽孝呢,我还没有尽好一个弟子的责任呢,我怎么能敢随随便便的就死了呢!

为了您我也不能早死,我要好好的活着。这里说这个,不是说颜回希望孔子早死他再死,而是关心,长辈健在,我必须好好活着,尽好弟子的本分。

这个是我们以前多次讲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和皮肤都不敢伤,何况是生命呢,更不行,要好好的活好,你才能够尽孝,如果命都没了,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时常会听书时候会这么说一个人被对方抓住了,去求饶的时候会这么说:我死无所谓,但是我上有80老母,下有几岁的孩子,我担心老的无人赡养,小的无人抚养,所以想苟活性命。把老人送走了,把孩子抚养起来,我就可以放心的走了,大家还记得吗?如果听书的话,时常会有这种桥段,这不是他以此为借口,往往是真情流露,说明他心中有父母,有孩子,是一个有爱有责任的人。

儒家重孝道,其实也从这里面就能够看得出来,孝养父母关爱孩子,代代相传。

那说到这里啊,我们再想一想,说有没有这种场景和桥段,在小说里边或者电影里面,我们也会时常看到这样的两个人相亲相爱,一个人问另外一个人说是希望自己先死还是对方先死。那我们一般人肯定会认为那当然是让对方多活一点,但事实上深爱着的人就会说,我希望我死在你后面,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我能一直照顾你。如果我先死了,那么谁来照顾你呢?

这其实也是一种真情流露。当然了,谁也不想早死,哪能像刘备关羽张飞一样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能是更好,但事实上怎么可能呢?除非意外发生,那肯定是有先后的。总而言之,这里表达的是一个非常深厚的情谊,是发自内心的对对方的关心,不是作秀。

我前两天也讲过,我说我大哥前段时间身体不大好,他就担心自己走在母亲前面,那结果母亲今年算寿终正寝,他在悲伤的同时也放了一点心,觉得自己已经把老的送走了,后来即便是发生什么事儿也无遗憾了。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包括圣人孔子,伟人主席都是如此,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保重自己的身体。有能力父母在的时候要好好的孝敬父母,当然像有那么好的老师,您孝敬他也是一样的,因为师徒如父子。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也终归会老去,不想让孩子太操心,那就好好的善待自己。吃好喝好睡好身体好,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最好的对别人的关心。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了。首先是讲一讲孔子被围围困于匡地的故事,然后说了说这里面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同时告诉大家一定要珍惜身体。

因为我们是有责任赡养老人的,也是有义务去抚养孩子的,人生的使命很多,且行且珍惜。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说的是孔子通过回答别人的问题,冉有与子路是什么样的臣子,来展开为臣之道,希望大家还是准时六点半我们一起学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