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美味之最:稀烂的肉、极肥的鸭、鲜嫩的燕窝海参杂烩

《儒林外史》中,作者写到的各地美食不少,特别是鸡鸭鱼肉这样的荤菜,书中处处可见。

下面,就我的印象,盘点其中的几样“美味之最”。

1、稀烂的猪肉

《儒林外史》中,不少人爱吃肉,而且爱吃肥肉。

其中最典型的是马二先生。有次,蘧公孙请他到家吃饭,摆出来的是“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的稀烂的猪肉”。

马二先生也不客气,说“这鱼且不必动,倒是肉好”,于是开吃,“当下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

《儒林外史》那么多人物,作者很少写到人的身高,但马二先生是例外,一亮相,书中就说他“身长八尺,形容甚伟”,所以他“食量颇高”,最爱吃肉,而且好像总吃不饱。

游西湖时,马二先生一路不看景,只看两样,一是女人,二是美食。在他眼里,满处是透肥的羊肉、滚热的蹄子、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

扯远了,说回稀烂的猪肉。

严监生有次背后批评哥哥严贡生不知勤俭持家,说他家老是吃猪肉,“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的稀烂”。

这几个细节说明,那时人的口味,猪肉要煮或煨到稀烂才好吃。

猪肉烂了好吃,自古如此,苏东坡著名的《猪肉颂》说:“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据称,这就是如今东坡肉做法的来源。

2.极肥的鸭肉

要说《儒林外史》的顶级美食,鸭绝对榜上有名。

作者笔下,从北到南,不管是周进所在的山东汶上,还是范进曾到的广东高要,饭桌上都有鸭肉出现。至于江浙一带,像杭州、南京,鸭肉上席那就更多了。

不说别的,只鸭的做法,书中就出现很多,像蘧公孙家招待马二先生有“炖鸭”,马二先生在西湖边见酒店柜台里有“糟鸭”,潘三请匡超人在酒店吃的有“整鸭脍”,诸葛天申请萧金铉、季恬逸吃饭有“板鸭”,庄濯江送给杜少卿过节的东西里有“烧鸭”,杜少卿在天长家中请客“煨的有七斤重的老鸭”……

大家都知道,南京人爱吃鸭,特别是南京盐水鸭大名鼎鼎。也许是因为吴敬梓在南京生活多年吧,所以他才在《儒林外史》中这么爱写吃鸭。

说起南京盐水鸭,我也特别爱吃,觉得咸咸的、嫩嫩的,嚼来满口鲜香。

另外,《儒林外史》写那时的人们吃肉,特别是吃鸭时,讲究肉要肥。

景兰江、赵雪斋、匡超人等“名士”西湖雅会,到市场上备买美食,胡三公子“恐怕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叫景兰江讲价钱买了”。

马二先生游西湖,看到店里“挂着透肥的羊肉”;颇有势力的潘三爷下馆子,饭店“屁滚尿流,鸭和肉都捡上好的极肥的切来”;虞华轩戏弄肚饥的成老爹,故意当着他的面“大肥肉块、鸭子、脚鱼,夹着往嘴里送”……

看来,极肥的肉,特别是肥鸭肉,是那时人们的挚爱。

3、鲜美的燕窝海参

《儒林外史》中多次出现燕窝、海参等现在看来较珍贵的美食。

在广东高要,汤奉请范进、张静斋吃饭,席间有个细节是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马二先生游杭州,见布政司房里的人请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他“又羡慕了一番”。

潘三请匡超人吃饭,上的大餐里有“一卖海参杂脍”,而且,店里为巴结他,专门“加味用作料”。

相较于鸡鸭鱼肉,海参、燕窝在书中出现次数要少。上面提到的三次,有个特点是,请客者非官即吏——汤奉是知县,马二先生看到的请客人是布政司房里的,潘三则是在衙门为吏捞黑钱的。

这说明,即便是在那时,燕窝、海参也是比普通鸡鸭鱼肉要珍贵的吃食了,不是一般家庭能吃得起。

相较于《红楼梦》饮食的精细美妙,《儒林外史》的饮食要粗简俗气;相较于《水浒传》饮食“牛肉只管切来”的一派豪气,《儒林外史》饮食的“一碗炖鸭一碗煮鸡”又显得琐碎小气。

这可能正是科举制度下的那群读书人,不同于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更不同于梁山泊里的英雄好汉的一种具体而微的表现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