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散在网络中,我们曾经的情感

今天一个朋友发了圈,又私发了信息,请大家助力关注其视频号,要达到1000人才可以认证什么之类的。随手就加了下,该朋友在做家庭教育等项目,也算一个小小的流量主儿,各方面都挺与时俱进,常年处于各类学习,表达能力极具激情和煽动性。记得大致在半年前,也有几个相熟的朋友包括这个朋友,让我们也加了一圈抖音号,这些散落四下的各个渠道都还好吗,上面的内容就此弃用了吗?

曾几何时,信息已经从缺乏转为过剩。从博客,微博,QQ空间,微信,再到各种短视频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横行,人人都是低门槛小媒体,这些自媒体像林立的小山头,密密麻麻,插满了各种flag,每一个新平台出来,有传说,有神话,接着有追随者,动辄的flag都是百万流量等。直到下一个平台出现再转场。是平台机会驱动?是神话传说诱惑?是必要的配置?还是内心的恐慌?还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焦虑?不能慢人一步,不能舍弃那些看起来像机会的机会......

设想,如果在一个平台坚持输出优质资源,会不会也一样会被流量抛弃?就像今天我们市面上的餐饮业餐馆,通常三两年就城头变幻大王旗,换了门脸改了招牌,不是做得不好,可能仅仅是存在周期差不多了,消费主体人群觉得没有新鲜感了。那这厢快手,那边抖音,还有小红书等,都能开设得过来?就算都有账号了,又回到那个问题,都能坚持输出?输出的前提是输入,有空输入吗?我有困惑,事实上对不少事情都有困惑。

记得2000年左右是在博客大巴写作记录,两三年过后倒了,服务器依然在,想要调取出之前的文章付了不菲的费用,奈何当时没有备份的意识,于是乎好几年的记录就荒废在了大型电子垃圾场。再到新浪博客,现在倒是还能翻到,当时写者读者都认真,也留下了不少记录;我是一个老派的人,微信也是比较晚一批开始使用的,有所抗拒,QQ空间不是用得好好的吗?换了阵地,那原来的资料怎么办,总有放不下。到目前,也没使用视频号,除了自己团队发布的内容点赞之外,没有参与的意愿,一份精力无以划分,主要也是觉得大体也不会错过什么。

互联网平台有各种算法,把我们嵌住,能智能推送相关资讯,听说还可以杀熟;我们自己内在也是一个系统,我们也逐步已形成了一套算法,大脑系统应该也是能自动投射我们能力圈认知圈的资讯,只要是你真正关心的资讯,多半是不会错过的。

用好自己的系统,坚持相对恒定的算法,在信息的潮流中把握自我,实现积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