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歷史經驗的侷限

“西方的興起”可以作爲迄今爲止人類社會歷史的簡要概述。

這是已故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對其代表作《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一書的總體概括。從這句概括中,也能看出18世紀末至20世紀末期,這兩百年時間裏,西方人對其文明的自我欣賞到了自大迷戀的地步,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因爲該書的初版年代正是冷戰興起的1960年代,所以對於麥克尼爾強調西方的重要性,我們不值得批判太多。然而,自麥克尼爾到當今,西方“全球史”這樣的宏觀歷史改變並非太多。

我們可以用“光環效應”或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其他概念來批判這種西方中心主義,舉例來說,當成功學和管理學試圖解釋比爾·蓋茨或是500強企業的成功之道時,往往會從這個人或企業的生平經歷/創業歷史、性格/企業文化以及思想/管理哲學等等方面爲其蒙上一層光環,而看不到這些人和企業的成功並非可複製、也常常與“運氣”或概率等分不開,因爲同樣的性格或企業文化以及其他元素,卻始終無法解釋其他人和企業爲何並未成功。

認爲西方是獨特的文化體系,於是歷史學家追溯到了遠古的希臘羅馬遺產,然而同樣地中海其他地區、甚至印度也受到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卻並沒有變成西方;認爲西方因爲清教精神或是宗教因素的社會學家,同樣沒有看到如匈牙利這樣的國家,並未走向西歐的發展之路;談論種族優越已經不再是任何一個正經學者的論文著作主旨,但談論民族性格依然佔據了大部分歷史論述……

這些以西方近幾百年的發展來解釋歷史和社會變化的理論,大多都從西方的歷史經驗出發,缺乏更宏觀的視野。然而,如何提出與西方學者不同的替代性歷史觀念,從而不會落入西方左派或後現代主義的窠臼,依舊是其他反西方中心主義的學者們致力思考的問題。

在這裏總結提出以下幾點可能的替代解釋路徑,以便在閱讀西方歷史著作時,提高批判能力:

其一:自由市場替代理論:李斯特主義

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是研究西方近代以來發展的標準,然而這樣的理論無疑是後來構建的,以至於形成了“自由市場神話”,這一點波蘭尼的著作《大轉型》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另外,替代西方自由市場理論的是19世紀的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所提出的“國民經濟學”。這種經濟學在近年來受到了像張夏準等人的發揚,其著作《富國的僞善》也可以看作是對自由市場的徹底批判。

李斯特經濟學將經濟和政治結合在一起,就回到了馬克思主義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但與之階級分析不同的是,將民族國家的政治學納入到了經濟分析中。但民族國家理論也是值得反思的理論。

其二:民族國家替代理論:帝國理論

在政治史研究上,西方在近代以來的興起通常被概括爲民族國家體系的建立並擴張至全球,從而替代了傳統的帝國形態。查爾斯·蒂利的《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但是否民族國家的組織形態比帝國形態更加有優勢,卻是值得商榷的。

西方民族國家體系以及其前身封建制度,造成了歷史上主要戰爭,一直持續到了二戰。而相比之下,無論是奧斯曼帝國還是中華帝國在想當長的時間裏保持了境內的和平。

其三: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替代理論:尚無

馬克思主義是重要的替代理論之一,但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在其之外,應該還有不少可選擇的理論。

在解釋工業革命之所以發生的理論中,加州學派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資源,他們認爲其發生的相當偶然,如同上述所說個人成功來自於運氣一樣。但卻無法解釋爲何隨後普魯士和美國接過第二段工業革命的火種。

李斯特的國民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資本主義和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爲何先是英國,隨後是德國和美國代替了英國繼續着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那就是緣於這幾個國家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然而,貿易保護主義卻並未能夠解釋明代和宋代中國爲何工業革命未曾發生。更不能解釋更早地人類社會從狩獵採集向農業社會的過度。

其四:戰爭/競爭替代理論:合作理論

由於根據西方歷史經驗,大多數研究歷史和政治發展的學者,例如蒂利、福山、圖爾欽等人都認爲戰爭是推動歷史和政治發展的主要動力。國家之間的競爭,即不同種羣之間的戰爭,因此這種理論最根本的起源來自於社會達爾文主義,雖然這種觀點已經不再被西方學者所接受,但戰爭理論無疑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變種。

不同於戰爭/競爭的社會達爾文理論,來自涂爾幹的社會學理論:分工與合作,以及來自生物學、博弈論等關於合作的最新理論,可以解釋從單細胞發展到靈長類動物,同樣也可以解釋從原處的幾十人的小部落,過度到大型帝國。

以上只是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等基礎理論的反思,如何從最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顯然已經不是這些學科的學者們所致力解決的問題。個人認爲,從第四條可以開啓一種自生物學向上的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理論,並最終形成一個解釋宏觀歷史的框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