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而读 ——读《普通读者》

为心而读

——读《普通读者》

“告诉别人怎样读书的唯一建议是,不必听从任何建议,只要遵循自己的直觉,运用自己的判断,去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这是伍尔夫在《普通读者》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应该怎样读书?》中提出的鲜明的观点。是啊啊,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呢?难道不是为了取悦自己吗?其实这个问题在孔子时就有过结论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的过于功利化已经成为普遍想象。还好,看到了伍尔夫的这本手,再次给自己提醒:为了自己的心读书就好。

作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读书,并把自己的读书思考写成随笔,这些随笔汇编成了我们今天要读的书。第一天读这本优点艰难,因为对于文章中的人物和书名很是陌生,所以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作者所分析的作品。但是第二天再读时,感觉完全就变了。除了读到了自己熟悉的内容外,更多的是被作者的语言功底折服。作者的语言流畅、鲜活,分析用词都极为准确,有很强的洞穿力,而且语言里满满洋溢的都是激情。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作者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内心该是多么的享受,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该有多么的畅快。

尤其是《蒙田》一文,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使得自己不得不一口气读完,以免追赶不上作者语言喷发的速度。很多的句子段落都是那么的优美,使得自己不得不出声朗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吸收文字里蕴含的激情。表达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困难的,我们想表达的内容就像是一个幽灵:“幽灵穿越脑海,不待我们抓住,就从窗口逃离了,要不然,它那束神奇的光亮瞬间照亮,后又缓慢地下沉,重归深邃的黑暗。”想说却不知道怎样说的感觉被作者以语言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把抓不到的感觉变成了可以看、可以触摸的现实。这该是怎样的语言啊!(读完书之后,百度了一下她的文学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善于描写人心底的潜意识,是她逐步完善并确立了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技巧,是意识流小说的集大成者。)

读这本书的第二个感觉就是:要想读懂这本书,至少还要读五十本左右的书来打底才可以。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很多典型作家及典型作品,对于一个对西方文学知之甚少的人来说,读起来真的是很困难。但是由于作者独特的原因魅力和对作品的独到的分析,很多书虽然没看过,但是并不影响自己去“欣赏”那些书。

比如《三百年后的多恩》就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魔力”的诗人:“当他的声音穿越惊涛骇浪长途跋涉,撞击我们的耳膜时”,就这一句评述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多恩诗歌的语言魅力所在:他会以最快的方式跃入诗歌主题。我们都必须站着不动。随着第一句话震慑全身,之前麻木迟钝的感知开始颤抖、复苏,视觉和听觉都被激活。光是这些语句,就足以吸引我们迫切要去读读多恩的诗歌。

“将我们撕裂,你不能与我分开

我们的身体,因为灵魂紧紧相连,

我们可以通信,也能通过礼物,

思想和梦境来恋爱。”

再比如《多萝西·奥斯本的<书信集>》《斯威夫特<致斯苔拉小札>》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书信在文学与社会在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更看到了隐秘的书写形式中透出的人性与思考。“在任何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伪装自己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斯威夫特却把“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倾吐给斯苔拉:忧郁与愤怒,善良与粗俗,以及对人性平凡琐事的关爱之情。”与斯威夫特而言,斯苔拉或者给斯苔拉的小札就是他心灵的“小巢”,“他特别需要一个小巢或者私人空间,让他可以完全休息,完全放松,而不是另一个我。”读到这样的文字,很难保证不被打动:我们又有多少时候是可以完全放松的活着呢?可以不用做“另一个我”呢?或许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一个“小巢”吧!斯威夫特就以独特的形式构建了自己的小巢。

在《漫谈伊夫林》一文中,作者介绍了看似毫无意义的生活日记写作的重大意义。“如果想确保人们在三百年后庆祝你的生日,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只是要保证把你的天才封锁在一本私人本子里的勇气,并有冷眼旁观名望的幽默。”因为一个好的日记作家要么为自己写作,要么为遥远的后代而写作。日记,一种坚持很久后才会看到意义的写作方式在现在几乎被抛弃了,没有人愿意看到三百年后自己的成功,大家更愿意看到眼前的辉煌。

作者还以《伊丽莎白时代的杂物间》《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札记》《现代小说》《俄国小说的观点》等篇目,集中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者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但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评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她“作为一个小说家,我自然常常会对某一本书发生兴趣,但我也常常为了以读一读、写一写”。

当读书和写作没有了功利性,它带给我们的必定是轻松和愉悦。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天堂就是持续不断、毫无倦意地阅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