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一地雞毛”之外

刀哥昨日推文《教育,除了一地雞毛的考試,還能留下什麼?》。文章最後寫到:

老舍先生曾說:“考而不死是爲神”。那些“考而不死”的,自然可能“爲神”,而那些被“考死”了的,自然只能“作鬼”。當然,更多的可能是被考得“不死不活”、“不神不鬼”的,但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說法——小學就開始“死整”,中學就只能“整死”!

無論如何,教育給孩子留下的,絕不應該只是一地雞毛的考試,或者說,考試的一地雞毛。

他對當今用“考”來統治教育或者評價教育的做法,感到深惡痛絕。

對於一個身處其中的我來說,同感是必須有的。這樣的感受在每次的期末考試來臨前,是會加劇的。因爲自己就做着這樣那樣“迫害”學生的事情。

複習期間,學生每天都是在卷子中度過。可是會發現,卷子越做越多,效果卻會越來越差。難道這個道理和那個“書越讀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淺薄與無知”的道理是相通的嗎?或者是想證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卷外有卷”嗎?

可是如果不做呢?身爲一位一線老師,還得爲家長負責。因爲看中那個分數的,還是佔絕大部分的。一些家長(也包括我)每次對會說孩子考好考壞我都接受,但考好了一次,比如取得班裏的前幾名或者得了滿分,那自然是笑得最開心的。若那分數很不好看,還能這樣的笑嗎?我想是很難的。

可是,就算我們爲了分數好看一些,要將學生“死”整,那學生還得有相應的智力與體力才能跟上。某些時候,還是會有一兩個掉在隊伍後面的,老師使出渾身解數都不能拖上岸,就算拖上岸後,人家都在往前追趕,他在原地踏步,還不是隻有不斷修煉調整自己的心態。

可是,就算我們爲了分數好看一些,我們還是可以一邊“死”整,一邊懷柔,用鼓勵用賞識去讓孩子有動力,體會到更多的樂趣。

所以,我會讓學生寫分享本,會提着糖果進教室,會偶爾講點笑話,會偶爾讓課堂安靜一會兒。雖然自己的心還是有些焦躁,但我表現出來的樣態,是想讓孩子們獲得更多的動力與滋養。

也許,這就是刀哥所說:營造局部的春天。

身在這個體制裏,身在這個系統裏,只有自救纔是活路。一味地抱怨,只能讓自己的負能量疊加,找不到出口和真實的存在。

刀哥在文裏還有這樣一段話:

所以,當我聽說,某個一年級的孩子對媽媽說“考試那天幫我請假,我不要參加考試”時,我真的是既傷心又憤怒而又無力——剛進學校的孩子啊,一年級的孩子啊,已經如此怕學、厭學,未來十多年裏,我們還能期望他怎樣對待學習?

也許,我們還有一個要做的功課,那便是考試的意義。考試對於大多數而言,也許僅剩恐懼。但這樣的恐懼只有我們才能消除。我們可以對孩子講:考試和平時的作業一樣,只是檢測你掌握了沒有。如果已經掌握了,那很好,如果沒有掌握好,也沒有關係,繼續努力便是了。家長和老師切不可拿考試卷上的分數來說事,特別是那個分數不好看的時候,覺得如臨大敵,覺得你就是笨,覺得你學習無望。這些感覺我們都需要在考試前,給學生講清楚。一年級孩子的考試還可以換一些花樣,用遊戲的方式進行,讓他們可以正視考試,直面考試,至少不排斥考試,不懼怕考試。

哪怕教育就剩下“一地雞毛”,我們都需要“聞雞起舞”,幫助孩子成爲他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