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挑戰】14:《迷戀的教育學》中的迷戀(二)

閱讀《迷戀的教育學》第一輯《父母教育共識與角色分工》,總讓我有很強的代入感,總會設身處地的想到特定的人與事,要麼尋到了祕訣,要麼找到了釋放的出口,讓人能輕鬆上陣。

第一篇《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這是一個真命題還是僞命題呢?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可能是個僞命題。因爲我們的同齡人,就算沒有通過讀書走出農門,但遇到了改革開放,很多人都沒有走父母的那條路,而是順勢順時可以生活在大城市,成爲城市居民。而現在呢?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是一個真命題。因爲父母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就算孩子能夠憑自己的能力在學業上走很遠,也是需要父母的經濟支持的。可以說,父母的遠見卓識會成爲孩子的命運,能夠賞識孩子的,能夠竭盡全力給予支持的,內心敞亮的,家裏的孩子就常常充滿着激動與愉悅。

第二篇《家庭中最應該受教育的是誰》,裏面有一段話:“很多所謂的巨嬰,就是一些長不大、一直不成熟、一直不願意承擔責任的孩子,這往往都跟父親的缺席有很大的關係。”我深以爲然,這段話會讓我想到班裏的某某,幾乎沒有責任感,也沒有規則意識,對身邊的人和事沒有敬畏感,也許這就是典型的父親缺位造成的吧。父親是家裏的天,父親在家的作用,就是孩子做人做事的上限。如果父親缺位,孩子做事就會無法無天,找不到上限,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就會有非常明顯的性格缺陷。

這篇文章裏還說到:“人天然的需求裏就有母親跟父親共同的這種存在,只有這兩種力量的合力,對一個孩子的發展與幫助纔是完整的。”每次我回家,如果只見到爸爸,一定會問媽媽在哪,如果只見到媽媽,一定會問爸爸去哪裏了。爸爸和媽媽和諧,孩子的認知纔不會發生一些偏移。

第三篇《聊聊馴獸式教育》,裏面談到一些教育方式,和馴獸類似:

馬拉車——在馬的前方放一些馬愛喫的食物,但馬一直喫不到。這種類型,是不是就是那種一味地給學生畫大餅,給空頭支票,學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失去了學習的熱情。

毛驢磨面——把毛驢的眼睛蒙起來,讓它沒完沒了地走路。這種類型,也許就是不給學生一個通透的交代,而是灌輸式的填鴨式的教育。

魚鷹式——魚鷹捕到魚就會得到獎賞。這種就是重獎勵的教育。

大象式——讓大象和小象母子分離,這樣小象就能聽話。這種,應該是最殘忍的教育方式,以恐嚇威脅爲主,以控制爲主,以聽話爲主。

老鼠式——當老鼠要得到某個食物的時候,都會伴隨着一些疼痛。學習是苦的,以痛爲代價。

跳蚤式——限制它的跳躍高度,久了之後,就失去了基本的彈跳能力。這樣的方式,就是限制學生的發展。

總而言之,這些馴獸式的教育,在當下是能找到影子的。基本都是限制它的慾望與基本能力,剝奪它的自由,控制對親情的基本需求,然後就是功能與能力單一化。師父說:“越殘酷的教育,越整齊劃一,越功利化的教育,它遵循的就是這種馴獸邏輯。從結果來看,很容易達到這種馴獸式教育者所設計的目標。”想到這樣的教育,在某某中學大有市場,就覺得非常可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