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挑戰】17:我們離文明有多遠

莫言說:“我有一種偏見,我認爲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文學藝術就是應該暴露黑暗,揭示社會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類心靈深處的陰暗面,揭示惡的成分。”我的文字,不是文學藝術,也只是表達觀點而已,當然,一定是有感而發。

昨日研學活動,其實應該稱爲“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走出學校,去做一個社會人,和社會打交道,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效果,那些停留在紙上的教育,是不能作爲高素質修養高的佐證的。

假如給孩子們一張這樣的試卷:

1.廣場地板上有一個空的飲料瓶,你會選擇(      )。

A.踢着玩       B.撿起來放垃圾桶    C.熟視無睹      

2.乘車外出參觀,你在車上會 (        )。

A.不繫安全帶,隨意走動打鬧。

B.繫好安全帶,安靜,需要交談時放低音量,將自己產生的垃圾放到垃圾袋裏。

C.覺得悶,任意打開窗戶,垃圾隨意擺放。

3.看話劇觀影途中,你會   (              )。

A.遇到不好看的節目,喝倒彩。   B.安靜觀看,送上掌聲。C.和旁邊的人高聲交談。

4.參觀展示廳時,你會(     )。

A.聽從講解員的安排,文明參觀。B.坐到有展示功能的椅子上。C.大聲喧譁,並說一些與場合不符的俏皮話等。

我相信,這個卷子的答案正確率一定是100%,除非有不識字的學生。那麼,現實呢?且看我的親身經歷。

【案例1】

午餐結束,整隊集合,準備乘車,前往下一個地方。乾淨的地板上突然出現一個飲料瓶。甲順勢狠狠踩了一腳,乙見狀,馬上飛起一腳,踢到了整經過此地方的老師的腳下。老師讓踢飲料瓶的孩子將飲料瓶撿起來,但他渾然不動,還說:“關我啥事。”最後老師撿起了飲料瓶。事後,老師問甲爲什麼要那麼做?他說:“我準備踩了再將其撿起來的。”而此話的可信度幾乎爲0,因爲他第一時間的處理方式就錯了。

【案例2】

三蘇祠,一個文化厚重的地方。走廊上,路遇一位學生,正準備將一個踩扁了的飲料瓶,踢向河裏。被我嚴厲制止,那騰空的一腳,也就失去了力量。我將之撿起來,問他到底該如何做。他馬上意識到正確的行爲是什麼。說:“不該踢,應該撿起來放到垃圾桶。”一旁的同學,還將手裏的一個空瓶遞給我,想讓我幫他扔一下。我說:“幫你扔了沒有問題,但你要對我說‘謝謝’。”

【案例3】

去往三蘇祠時,我乘坐了綜合車。這輛車上有三個班的學生,其中有一名老師,和一名助教。1個半小時的行程,司機提醒了2次,我提醒了5次以上,不良現象分別是:不繫安全帶,任意下位置走動——這是現象最多的;喫零食,垃圾袋扔了一地——下車時,車上幾乎一片狼藉;大聲喧譁,整個車廂鬧哄哄的,讓人無法安靜。

【案例4】

看話劇時,一些孩子的代入感並不強,於是,大聲講話,還說不好聽的話,朝臺上扔垃圾。一個多小時後,原本乾淨的話劇場,地板上留下很多食品袋,飲料瓶。

【案例5】

參觀三蘇祠,三蘇像面前,提供了拜見的蒲團。一些孩子會去跪拜,但有的孩子會在旁邊大聲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被制止後,後面的場景裏,依然如故,只有再次提醒教育。

看到展廳有太師椅,趕緊坐上去,歇息一下。

……

其實,還可以羅列一些現象的。每看到一次,我便想到教育的作用,也會想到教育的無力。

我們培養的是未來的人,一代一代的人,走向未來,行動上都是尚且表現,知道而故意違反,那就是“真文盲”,當他們成爲父母時,對於公民修養這一塊也會是如此的行爲吧:這都是小事,不影響什麼的,只要學習成績好。一代又一代,大多數人都是“真文盲”時,是不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昨天的研學,我多想看到的是謙謙君子,是文明學子,是有修養的公民。可現實讓我的這種期待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落,不是抱怨,也不是指責,而是想着如何建構。

今天的運動會開幕式,班級基本都要展示。在音樂、舞蹈或體操的指引下,我應該看到的是那些眼睛閃閃發亮的充滿自信的有一定藝術表現力的孩子,但是很遺憾,一個班能有10個這樣的孩子,就算很不錯了。我們的文明缺失,也許與藝術陶冶環境薰陶的缺失有關係吧。

不管如何,教育都應該朝向“真、善、美”,這條路長遠且漫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