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已過也,願結來生緣


據《全唐文》,唐玄宗開元年間,皇帝命令宮中婦女做了大批錦袍,賞賜給守邊的軍隊。有士兵在錦袍中得了一首五言詩。這首署名爲“開元宮人”的詩(後世命名爲《袍中詩》):

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爲眠。戰袍經手做,知落阿誰邊?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着綿。今生已過也,願結來生緣。

士兵見詩後自然驚喜不已,不過自個兒只是個小小嘍囉,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敢隱瞞,便拿去見元帥。元帥上奏唐玄宗。當時的唐王朝正處於開元盛世,國力如日中天,生性果斷而多情的玄宗拿此詩在宮中笑吟吟宣示說:“這是誰寫的不要隱瞞,我不加罪。”一個宮人上前叩頭,自稱寫了此詩罪該萬死。玄宗大手一揮,果不食言,將這個宮女賜嫁給了得詩的士兵,並且說:“我給你們結今生緣”。

此詩詞句通俗淺顯,含情脈脈,沒有文人詩家冷奧生僻或故作高深,出自一位年輕的宮女之手應該是肯定的。以白話表述就是:作爲前線戰士,出生入死,露宿野外,小女子我是知道的,謹在此表示最誠摯的慰問。當小女子親手製作的這件戰袍到你手中的時候,你我間冥冥之中的男女緣分這根紅線也就結上了,這件戰袍也因此多了一層禮物的意思,爲此小女子着意添絲加線,用心良苦,以期能夠給你帶來更多的溫暖撫慰。不過,命運註定了你我此生只能是,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但雙方姓甚名甚,家籍何處,年齡幾何,是否婚配,高矮胖瘦等等等等,皆無從知曉,因此結緣,牽手人生,同拜天地,共入婚房,執手相看,凝眸以對,那就絕不可能的。小女子已然宮女,你我互無瓜葛。唉,那就寄希望於來生吧。

按,中國漢代之前的宮女之來是通過征戰,像收羅戰利品一樣拾掇來的,通常戰敗一方的女俘會成爲戰勝帝王的嬪妃和宮女。漢代以後,改爲由朝廷派出大批人員,於百姓鄉土之中挑選良家之美女,年齡十三以上二十以下,擇入宮內。美女一旦被選爲宮女,便再也不能同家人團聚,深鎖宮中,入庵一般,與外界隔絕。其中只有極個別極個別的受到帝王寵愛的纔可升爲嬪妃,絕大多數的宮女是在寂寞、悽清中孤獨度日。唐代曾有詩爲:“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由此可見一斑。

宮女的數量到底有多少呢?據相關古籍資料,古代宮女的數量自漢代始,隨着朝代的更替不斷增加。西漢初年,宮女只有十幾人。漢武帝時,宮女則突破一千名。東漢桓帝時,後宮聚集美女達五六千人。晉武帝司馬炎將宮女數量突破一萬。唐開元、天寶年間,後宮人數躍升至四萬。時至明代,宮女的數量爲九千。唐杜牧《郡齋獨酌》詩:“三千宮女側頭看,相排踏碎雙明璫。”《阿房宮賦》:“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真是一點沒誇張。

爲防止宮女反抗,宮中訂有嚴酷刑罰。宮女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打殺。明成祖朱棣愛妃暴死,因懷疑宮女在茶中摻毒,一次就殺掉宮女、宦官幾百人。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宮女們迴歸人間,纔算重見天日。

宮女一般妙齡入宮,十三四歲,直到白頭不得出宮。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清代詩人吳兆騫乾脆有一首特長的《白頭宮女行》:“.......春花秋月年華換,掖庭寂寞腸堪斷。素手翻書教小王,紅顏對食憐同伴......"這些詩歌便是宮女生活的最真實的寫照。如果運氣好,遇到個開明帝王的話,到了一定歲數,皇宮可以發一定的養老金,遣散那些徐娘半老的宮女回家鄉養老的。問題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光棍漢們也不敢娶呀,一則養不起,對方那可是綾羅綢緞穿慣了的主兒呀,二則屬於農家女的那些生活技能也早已撂荒。最主要的一點是,由於該生娃兒的年齡早已錯過,如今人到中年,十有八九都難孕,即便懷孕了,順利生產的可能也大爲降低。故而許多被遣散的宮女只能孤獨終老,遺憾終身。

再回到《袍中詩》作者這裏。筆者忽然想起兩三個小問題:你說宮女裏能寫詩的能佔多大比例呢?想必極微,由此看來,越是卑賤之人,越是需要多掌握一點技能,長點本事,如此翻身的可能也就隨之增加了。當然運氣也是少不了的,假如那位前線元帥對詩毫無興趣,那故事也就只能到此爲止了。還有就是,唐玄宗看到《袍中詩》是在天寶之亂之前,大唐朝的江山處於最輝煌時代,皇帝佬兒也在興頭子上。假如《袍中詩》之事發生在安史之亂(即天寶之亂)之後呢,這位具有詩歌才華的宮女怕就沒那麼幸運了,遭一頓鞭笞甚至亂棍捶死也不是沒有可能,皇上煩着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