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种人

蒙古人种,对亚洲人种的泛称,是人种划分中的一个概念,最早由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提出,是他划分的五大人种之一 。后来,该词成为黄种人的近义词。

根据美国学者孔恩的观点,蒙古人种的特征主要是:淡黄色的皮肤,浅栗色的眼睛,多为黑色的直发,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面部中等,颧骨较平,鼻梁中等,两眼内角具有特别的毗褶等等。他认为,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一支北亚人沿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发展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亚人则扩展到南太平洋诸岛屿。 

蒙古人种的概念和 高加索人种一样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种族思维逐渐被抛弃时,它们仍频繁出现在各种科学与通俗文字里。 当代,孔恩对蒙古种人的划分学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伴随这各种争议。

“蒙古人种”的划分,被认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据美国学者奇迈可分析,布鲁门巴哈采用“蒙古人种”来命名东亚人,并非因为蒙古人头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而是因为蒙古人是历史上最令西方惊恐的东方人,这个名称足以唤起西方对于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等的历史记忆。其后,“蒙古眼褶”、“蒙古斑”以及“蒙古人病”(唐氏综合征)的命名,则体现了种族思维在医学中的发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