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我,請不要隨意評判我


一個朋友在微信裏甩給我一篇餘秀華的文章,還有一行文字:

“看,這是你的偶像寫的……”

那篇文章並沒有讓我感到任何不適,但我感覺到了他的不屑,我明白,那篇文章紮了他的心。

餘秀華的成名作《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度讓一些“正人君子”深惡痛絕,出名後的餘秀華離婚了,更讓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們抨擊唾棄。

想起菲茨傑拉德那句名言:“當你想要批評他人時,你就記住,這世上可不是任何人都有你擁有的這些優越條件。”

人無完人,何況是文章。

這幾天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提到:當我們評價一本書的時候,前提是,確保自己真正理解並讀懂了它

不懂就不要隨意批評。

當然,不懂也不要盲目崇拜。

某次參加一個線下寫作培訓班,導師胡竹鋒建議寫作者:不要看名家的全集,要看選集。

記得上學時,語文課本上,我最喜歡的是魯迅先生的文章,每次領到新書,都會第一時間在書中尋找魯迅先生的作品,但當我擁有了一本《魯迅全集》後,我發現自己並沒有動力把整本書看下去。

仰視,是對作家的崇拜;鄙視,則是一種侮辱。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著名的教育學家,他們認爲,讀者需要公平公正地去評判一本書。

如果不認同一本書,有四個評判標準:

1.知識不足

知識不足是指,作者缺少與他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知識。

正如,一個沒有跟動物密切接觸過的作家,一定寫不出真實而貼近生活的童話故事。

作家張曉楓說,她寫童話時,真的住在動物園裏,與那些動物朝夕相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她不知道動物們每天要拉那麼多便便,她也不會知道袋熊的便便居然跟方糖形狀一樣。

2.知識錯誤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創作者,對自己的文字負責,就是對讀者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除了具備基本的常識外,還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

比如,遠古時代,人們認爲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再後來,發現太陽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星,而銀河系不過是無邊無際的宇宙中的一部分……

3.不合邏輯

不合邏輯又稱爲推論荒謬,分爲兩種形態:缺乏連貫性和前後矛盾。

生活中,見到有些經常喝醉酒的人,他們說話常常顛三倒四,毫無邏輯。

一個酒鬼的話無法讓人相信,同樣,一個推論荒謬的寫作者,也無法讓人信服。

4.分析不完整

作者並沒有完全解決他自己在書中提出來的問題。

對於熱愛“閱讀人”來說,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求幫助的過程,如果心中的疑惑沒有完全解開,那麼,也許是作者的分析不夠完整,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理解不夠透徹。

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請不要隨意評判一個作者或者一本書。

但願多一些禮貌而又智慧的閱讀者,少一些挑剔偏激的批評家,公平公正,不失偏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