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命敘事的張力——讀《抵達優質教學的心靈物語》隨感

拿到程銳剛老師的書,深深被書的序吸引。

序是由吳國珍教授撰寫的,題目是《生命敘事,是一場與自我的搏鬥》。

吳教授說:“他把靈性、才情以及在成長中不停的自我爭鬥、反思,呈於筆下,爲教師如何抵達優質教學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範式。”

和程銳剛老師至少見過三次。一次是2017年7月的廈門教育行走,當時我們參加一個辯論隊,領略過他的文采和風采。一次是2018年10月的福州,文質先生的第二期寫作研修班,他是班長。一次是2020年10月,文質先生的第三期寫作研修班。所以應該算是欣賞過他的“靈性和才情”,他的觀點,他的表達,都是有深度,有質感的那一類。

所以,看他的生命敘事,是能夠產生很多不同的體味。正如吳教授所說:“程銳剛老師的隨筆,與自我搏鬥後的文字是平靜直面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真實的、一波三折呈現成長曲徑的且隨處可見富於啓迪的自醒。”衆多的寫作體裁,我寫得最多的也屬生命敘事。但我的生命敘事,更多的是在生活的泥潭裏安然自得,少了撕扯或者吶喊,或者是在別人的世界裏吹毛求疵,挑三揀四,少了對自己的省察與建設。就算有省察,都是不痛不癢、不鹹不淡,不能傷到筋骨,也就無法獲得更多的新生。

下面這個例子,可以顯示我的吹毛求疵。

下午參加學科組長備課組長的學期總結會,去的時候,我的目的只有一個:看看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得到了什麼啓示。8個學科組,我聽了5個(有2個不全)。如果說這樣的總結會,只是一種工作的羅列的話,價值並不大(以前我寫工作總結也是這樣),這種總結,就是彙報,彙報就得有頂層設計,就得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就得抓住聽衆的心,不是那種要麼題目都沒有的總結,或者題目就是——總結。雖然有一個評分標準,可否進行一種邏輯的重組,將學科組的工作進行一種深度的加工和提煉呢?我想這是需要的。工作總結也有張力,是生命敘事的一種轉型。

聯想到前不久自己做的專業發展之路的敘事分享,那是下了功夫,也有一定的內涵。但再次回看時,還是缺少了“思考的張力”。

吳教授說:“程銳剛老師文字中的思考的張力,得益於他的成長自述中緊扣着自己在每個關鍵階段的自我拷問。”所以,新網師的過關作業要讓我們寫一篇職業發展之路的文章,這篇文章,應該是很有張力的文章,是不是需要對自己進行一些拷問呢?應該是可以借鑑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數。問題的關鍵是,每走的那一步能否經得住拷問和審視?我自然是有些得過且過,程老師說:“當我不能從教學中學到東西,我的教學就出現問題,課程便會凝固。通過教師自己的學而興發出學生的學。”值得記錄的課堂,那一定是我學到了東西,而沒有被記錄下來的課,是大多數。我和程老師有同感,但缺少去自我追問,只管將日子打發,將教材打發,將學生打發。

比如,今天和梓俊的聊天,我還是處於一種想要改變他的立場。他慣常用的是自己得不到成功時便說我就是不想得到成功(其實他比誰都想要獲得成功),託管時讓他們挑戰做數學書,全對一頁就獎勵一顆糖,他第一次做完就拿給我,我說去檢查,他拿着書站在原地檢查,那樣是根本檢查不出來的。果不然,做錯了兩道。他不甘心,說再嘗試一頁,一會又拿來,還是讓他檢查,他說已經檢查了。一檢查,依然有錯誤。他卻說我就是不想挑戰成功。聽他此話,我很生氣,將書丟在地上。

現在反省自己,有些沉不住氣,也未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去開解他。雖然中午和他聊過,但一遇到類似的事情他又產生“酸葡萄心理”,看來是需要做一段時間的引導。

我們每天都處於一種“與自我的搏鬥中”,如果在這種搏鬥中,能夠尋找自我敘事的張力,我們的神經不是緊繃的,我們的血液不是凝固的,這種張力纔是有度的,也纔是有生命力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