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贫乏

前天,我去超市买菜,推着购物车去买单时,不小心碰掉了一瓶高装酸奶,白花花的酸奶流了一地。立时,就有一帮工作人员围了过来,其中一个对我说,你要包赔。我说为什么?她说因为这瓶酸奶的包装已经损坏。也是喝了些酒,我当时就火了,大声呵斥他们:笑话!你们为什么不检讨自己?这么窄的道,把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合适么?一帮人都愣住了,我又喝道:都还愣着干嘛?还不赶紧收拾干净?下次,如果再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就举报你们碰瓷!结果,吓得他们一声不吱,手忙脚乱的整理货架去了。

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我有错在先,他们为什么不能够说,先生,根据超市的相关规定,损坏东西要赔的,或者,损坏东西要赔是我们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至少,他们应该争取一个我的真诚的道歉。

我觉得他们患上了一种语言贫乏症,在表达上很困难。

这让我的思绪又扯出去很远很远。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纵横家的职业,位列先秦诸子。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这些人靠嘴吃饭,极富辩才,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搅动战国风云。据说,《论语》也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即兴演说,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并非是苦思冥想伏案写就的,于是我们能够想到,那时的人们,嘴茬子是真厉害。

那可不是什么油嘴滑舌能说会道,即使多有诡辩,也饱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理,所有的现象都指向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思想的丰富决定了语言的丰富。很奇怪,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而在社会形态转向了封建社会的时候,再也不曾出现过那样一个时代。这个奇特的时代,涌现出好多好多政治、思想、文化大家。我觉得可能是这样,封建社会对人的思想的桎梏非常严酷,思想贫乏决定了语言的贫乏,牛马一样的人,只能有牛马一样的表达。尽管,靠嘴吃饭这个行当一直到晚清时代还有,比如江浙一带的“师爷”,但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比起来,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封建统治虽然结束了,但是,由思想贫乏导致的语言贫乏现象并没有完全根除。我总在心里嘀咕,好端端的一个“发扬”,为什么统统改成了“弘扬”呢?天天嚷嚷的正能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朋友圈里清一色的是转发转发 ,要借着别人的嘴说话呢?就说现在争论很多的诗坛乱像,症结在哪里?什么新诗要不要押韵?什么出律不出律,根本问题,难道不是个思想丰富不丰富,语言丰富不丰富的问题吗?

更有甚者。我这两天浏览了一下胡锡进的文章,在后面的几千个评论中,居然有半数以上的评论出现了这样的字样:一针见血,字字珠玑。说触目惊心夸张了些,让人无语,让人难为情倒是真的。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的丰富决定了语言的丰富,反之,思想的贫乏也决定了语言的贫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