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8)——释题

我选“观自在”做为标题,大体出于如下几个考虑:

一、观“自在”。这个解释最直接,“自在”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一种发自内心的、舒适的心理状态或生活状态。这里的自在是一种状态,通过观察和觉知这种状态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在”或“自由”。即使我们无法体验到极致的自由,也可以从反面去看,观察什么是不自在、不自由的,什么是束缚我们自由的因素。如果彻底了解到这些局限和不自在的内容,找到束缚的根源,就有可能看到自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观自在”不是一个目标,因为任何目标都是有方向的,有局限的,一旦那种局限存在,自在就不会存在。只有当所有的目标不存在时,那种自由或者说真正的自在才会出现,才有可能最终会带给我们一种内心没有冲突的、自由的生活状态。

这种自在的状态,大概可以概括成“内心世界无拘束地生活、自由的生活、无冲突的生活”。如果我们对这种自在的状态有一种真正的热情和热爱,对当下受到各种局限的生活心怀不满,那么这种探索既不会带任何功利色彩,也不会心怀任何动机,同时也不会有丝毫的懈怠,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观“自”在。这里的“自”指“自然”意思,自然,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就是自己的样子,即“自己如此”。在这里,一方面代指大自然中的一切动物、植物、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当然也包括人类自身,另一方面也是指它们自然存在的一种状态,一种原有的秩序以及它们在这种秩序下运转的机制。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看他们自己的样子呢?就是不带有任何预设的结论、不加任何评判地去观察这些事物,甚至是不对他们进行识别,仅仅就是简单地看,如此而已。当我们所有的评价标准都从头脑中消失,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没有观察者”的观察状态,我们会和所观之物融为一体,没有分裂,充满能量和觉知。如同我们做一件事情,只有躬身入局、亲力亲为,才能对它有最深刻地了解,这种状态会让我们领悟到之前很多不曾了解的东西。

三、“观自”在。这个解释来自《心经》的启示。其第一句话便是“观自在菩萨”,这句话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断句的方法就是“观自,在菩萨”,意思是说“站在菩萨的角度和境界观察自己”。在佛学里,“菩萨”是一种什么境界呢?即“我空和法空”的境界,即在菩萨眼里是“人无我、法无我”的,也就是说,凡夫认为的“我”,在菩萨眼里是虚假的不存在的,这一点克在他的相关书籍中也做了非常详尽的类似的描述。所以,这里的“观自在”,是指如何在“无我”的状态下观察自己,去看那个“自己”究竟是什么。个人认为,这是了解自我的所有问题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在克的论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篇幅,几乎每一主题的探讨最终都会回到“自我”这件事情上来。

关于“观”的几点补充解释

”在探索中是最重要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克的书中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觉察”,还有类似的一些称呼如“倾听”“冥想”等,无论叫做什么,但这是自我探索的必经之路,甚至是唯一的一条路。关于什么是觉察,克有一篇非常经典的论述,但是一千个人看过之后会有一千种理解,我曾非常非常细致认真地研读过那篇文章不少于五遍,但每次的理解都不相同,文章很短,但总感觉深意无限。

在这里我只能简单地解释一下观的含义,这里的“观”也不仅仅指眼睛见到的可见物,更多的是对内心的感知,那种呈现一点不比眼睛看到的东西模糊,相反,它会更清晰,更广泛。无论是观“自我”、观“万物”、还是观“自在”,核心在于“自我”的消失,在这种状态下大家才会看到同一个真相,而那个真相不属于任何个人。那个真相一直存在着,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是我们平时都被思想或者“自我”的局限所蒙蔽,不想去看或者不愿看到而已。

我在《观自在》中讨论的主题内容,会有我的一些“看到”,也可能会引用克的一些“看到”,这些看到无论正确与否,读者都不需要去认同,也不要去比较和评价,这些“看到”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读者必须要自己亲自去看,是否看到相同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够真正的看到

关于克所看到的和记录的,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表达,那些表达并不属于克本人,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体。任何一个人如果能放下自我,让思想停止运作,就会和克看到同样的东西,那些属于全人类的真相,而那个真相就是智慧。相反,如果自己无法看到这些事实,只是认同克所说的话,即使再正确,对读者也毫无用处,只不过多了一点知识和概念而已。如果自己不亲自去看,即使读再多的书,懂再多的道理,说再正确的话,对于探索这件事儿其实是没有半点儿益处的,探索是即时发生的,不是积累的过程,任何心理层面的积累,都是未来的探索的障碍。

所以,“观”或者叫做看、觉察、聆听、冥想......不管赋予它多少不同的称呼,大概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让思想彻底安静下来去看,至于看到什么,并不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