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课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既然教学是有目的活动,那么就应该有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从课程设计来看,教学目标是其中要素之一,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从教学目标功能来看,具有导向、指导、激励功能,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自然生成的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之一,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实际情况,结合已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调整改进,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最后,目前大部分课堂都是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如果不预先设置教学目标,课堂秩序很难控制,教师也很难向学生传授科学系统的知识,不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很难保证课堂质量。

    凡事预则立,一堂优秀的课是离不开课前精心的设计与安排,首先应该把握住总体方向即总体目标,然后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调整与生成,这种就是我们所说的把握大方向,调整小方向,正如一篇文章,只有打好框架,才会有条不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从教师的备课到课堂教师的实施无不体现出课改之宗旨——以人为本。把握课堂之灵魂恰恰是有备之师,教师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生成精彩的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好教学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预设式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分割为一个个的小要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处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上,而没有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更不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相联系。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显得比较淡薄。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切都是预设好的,有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这种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预设课堂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可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常常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中,有反思者提出“生成式课堂”的“生成性教学”概念。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因此,“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成式课堂上老师会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生成式课堂无疑比“预设的课堂”更为理想,但这对于老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