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陳靜靜

第一輯課堂的困境與變革:從淺表學習到深度學習

第一章 課堂的困境

陳靜靜博士在本書的第一章就深刻地指出了教學上存在的虛假學習。 虛假學習的情況從小學三年級左右開始大量存在,一直持續到初中二年級左右,虛假學習的學生逐漸淪爲學困生。這些學生往往對學習內容缺乏興趣,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爲了避免教師的懲罰,就會以“假裝學習”的方式來逃避。 課堂上他們坐姿端正,會與老師高度的配合,緊跟着教師的步調,不對教師的授課進行任何的干擾。在小學階段因爲知識的淺顯,他們一度表現爲“僞學優生”,因爲他們主要靠記憶和反覆操練來學習,他們會認認真真、工工整整地記錄下老師所講的內容。在小學中高年級,他們一度是老師眼中的學優生,隨着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的加深,他們會在初二以後出現學習困難和成績急劇下降。

陳靜靜教授通過長期的、近距離的觀察發現了學困生,都經歷了這樣的蛻變歷程:投入學習——遇到困難——發出求救信號——無迴應——未完成學習任務——受到負面評價——失去信心——放棄。

學生通過自身的力量打破這個死循環是不可能的,在以教師講授爲主的課堂上,老師也很難發現學生髮出的“求救信號”。長此以往,學習對於學困生來說就是大量的新任務不斷擠壓。越是學新知識越產生學習困難,學生越來越感到無能爲力,也越來越害怕上課害怕學習。

課堂困境的歸因分析

一.學生真實的學習歷程:緩慢而複雜

學習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過程,是從問題情境出發,去尋找答案的過程。學習是以問題解決爲導向的複雜的思維和互動過程。

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初產生於“學習困境”,在不同學習情境下可能表現爲“迷失概念”,“戲劇衝突”或“兩難困境”,這種不能解決、不能突破、不能澄清的狀態就是所謂的“認知衝突”。這是一種強烈的心理矛盾狀態,並引發探究衝動,不斷尋求解決方案。這個過程主要包括衝突、理解、分析、試錯、驗證、修正、重構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學習者完成頭腦中的思維過程,以後還要通過社會互動,到他人那裏去尋求驗證或者是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並通過傾聽他人完善自己的方案,從而更好的解決認知衝突,並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樂趣,這就是產生新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習不斷持續和深化。

二.高速而壓縮化的課堂教學引發普遍性的學習困難。

1.教師傳授知識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幾乎沒有啓動的情況下,直接“餵給”學生。

2.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差距很大,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內容龐雜,信息量大,教師難以進行區分,篩選和歸納,會用大量的刷題來彌補

4.教師的教學進度過快,學生沒有跟上,學習進展緩慢,積壓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學習任務。

5.教學設計較少從促進學生學習角度進行學習設計。

6.以講授法爲主,學者幾乎不主動參與,所有的過程都是教師支配,學生只負責被動接受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衰退。

課堂變革的方向: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基於學習者自發的、自主性的內在學習動機,並依靠對問題本身探究的內在興趣持續的,一種長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學習力。

首先,從動機情感上來說,深度學習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令人身心愉悅充實的學習狀態,學習者常常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

其次,從認知的角度上看,深度學習是思維不斷深化的過程,向高級思維階段(分析、評價,創造)發展,學習者能夠不斷自我反思與調整,因此,這樣的學習最終是通往自發的創造。

最後,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進入深度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而且能夠與他人有效溝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