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變革的方向: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模式重構

1976年美國學者弗羅斯.馬頓和羅傑.薩爾喬,基於學生閱讀的實驗,首次提出了“學習層次”的概念,他們發現淺層學習是處於較低的認知水平和思維層次,不易遷移;而深度學習則是處在任職的高級水平,涉及高級思維,可以發生遷移。

2012年,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把深度學習闡述爲六種相互關聯的核心競爭力,即掌握核心學業內容,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有效溝通,協作能力,學會學習,學術性質。美國教育研究會將其進一步細化爲認知人際和自我三大領域,從而形成了深度學習在領域維度與能力維度的兼容性框架。

深度學習是基於學習者自發的、自主性的內在學習動機,並依靠對問題本身探究的內在興趣持續的,一種長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學習力。

首先,從動機情感上來說,深度學習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令人身心愉悅充實的學習狀態,學習者常常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

縱觀我們現在的教育,孩子們的學習都是家長要求孩子去學,這裏不乏有跟風兒的嫌疑,更多的是面子作怪,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沒有考慮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就盲目讓孩子學這學那。結果是走上奔赴各種培訓機構之路後,從此家裏就上演“不學習時母慈子孝,學習時雞飛狗跳”的戲份兒勞民傷財,孩子也備受打擊。

其次,從認知的角度上看,深度學習是思維不斷深化的過程,向高級思維階段(分析、評價、創造)發展,學習者能夠不斷自我反思與調節,因此,這樣的學習最終是通往自發的創造;

縱觀現在的學習,尤其是低齡低年齡段的學習都是以記憶爲主,十歲左右的孩子學習也很少涉及到理解。 孩子超年齡段的記憶許多的生字,古詩或英語單詞而這些低層次的教育目標,無法自然達成高層次的教育目標。因爲學習內容的挑戰性不高,學習方法的不恰當,培養出了許多的“僞優等生”。那種對事物有獨到見解的、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孩子少之又少。

最後,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進入深度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而且能夠與他人有效溝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現在的家庭模式“421”,加上現在的學習模式“學校+課外”,再加上現在的社會等因素,使得孩子們成了學習的機器,學不完的內容,做不完的題,他們已經沒有了自己可操控的閒餘時間。而唯一剩下的可憐時間又被手機、電腦或現代的遊戲產品所佔據。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少玩伴,在學校內因爲老師要分數,孩子們玩耍的時間少朋友少得可憐。再加上凡事都被父母安排好。所以,他們沒有了與他人有效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深度學習的核心目標是“自主創造”;在認知領域主要表現爲高階思維和問題解決;在動機情感主要表現爲全身心投入和自控策略;在人際領域主要表現爲自我接納和協同合作。

深度學習活動會形成一種持續探索的衝動,並將不斷深化,深度學習如同“螺旋槳”,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巨大動力系統。

與淺表學習法相比,採用深度學習法的學生在較長時間內記住信息的時間更持久,獲得的分數更高,對學習過程更滿意,能提高批判思維能力,並且能更快的整合和表達信息。

如果在校內老師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幫助孩子們建立學習共同體,讓他們在生活中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學習上彼此交流,互相傾聽;在爭執中互相磨合,學會包容。讓家庭因爲孩子而互相走近,成爲朋友,不是很好的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