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伙伴的感召

题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假期发起读书打卡活动,初衷是以任务驱动促使大家专业阅读,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真切感受到了伙伴们的谦虚好学。大家静心阅读,用心体悟,每天都有收获,我幸福着伙伴们的成长,也被伙伴们裹挟着,继续前行!今天对我而言,依然是忙碌的一天,搬家在即,总有干不完的事!晚上,在伙伴们的感召下,一边洗东西,一边读了《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第一辑中的一二节。

在读第一节时,我先温习了《月迹》这篇课文,然后按部就班地从前往后读,先是看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亦诗亦禅:月迹映照下的心迹——评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月迹》,接着看【《月迹》课堂实录】,然后又看王老师的评课。

此时,我想先说说肖老师的教学流程: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摩挲语词,追寻躲闪的月亮;院中问月,追寻痒痒的月亮;杯中饮月,追寻酥酥的月亮;心中怀月,追寻静谧的心梦 。肖老师的设计,在我眼中堪称完美,课始,呈现古人描写明月诗句,读诗寻月迹;课尾,复读诗,感受“缘月生情,借月抒怀”之诗心,首尾呼应,余音绕梁;课中寻月迹,悟表达,听说读写思,“读味,写味,品味”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样的诗意的设计,是源于“身在,意在,思在”的好课境界!备课,当向肖老师学习 。

再看王老师的评课:月迹,以我观物的诗意;心迹,物我同一的禅意;概括了所评之课的主题,这和王老师自序中“评课要明确主题”不谋而合;每个主题下,是这节课亮点特色所在:聚焦叠词,摩挲别样的感觉;锁定通感,品味奇妙的感觉;还原场景,体验沉醉的感觉。伏笔,月迹隐含心迹;曲笔,月迹反射心迹;收笔,月迹融入心迹。以朋友心态评课,基于倾听与理解评课,关注教学细节,因人、因材、因境评课,将自己的专业经验融入到对课堂情境的理解和感悟中……听王老师评课,学到的不仅是怎么评,更有为什么这样评的智慧!

第二节:将语文意识进行到底——评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阅读这节内容,我先读附:《猴王出世》课堂实录及点评的内容,再读王老师的评课。我觉得王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观点,值得语文人深思:

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教什么”,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怎么教”,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本质的、决定着课程价值的。

我以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即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

从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来看,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他们的意图是语言表达,他们的指向是语言表达,他们的回馈也是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学价值的取向,大多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用语上。

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想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

“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

注意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为常的“写什么”,而是正在“语文意识”烛照下明朗起来的”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担之任。

高品位的”语文意识”,正是在对语言细节的细腻、细密品读中,得到砥砺和提升的。

感受语言,领悟语言,最终要落实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否则感悟到的东西就往往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