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分析型、創新型,還是實踐性思維?

相約讀書打卡第524天,我是來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讀書內容是彼得·布朗、亨利·羅迪格三世、馬克·麥克丹尼爾所著的《認知天性》第六章《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第二節|《你是分析型、創新型,還是實踐性思維?》第三節|《學不好的領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結構》

智力差異會影響學習效果,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智力究竟指得是什麼呢?今天的心理學家一般認爲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推理、發現關係、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頭腦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積累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以及從過去的學習與經驗中提練出來的程序或心智模型,兩種智力共同作用,讓我們能夠學習、推理並解決問題。

斯滕伯格在肯尼亞鄉村的研究表明:能夠辨認草藥且知道對症下藥與服藥劑量的孩子,與那些不具備這類知識的孩子更能適應他們的環境。但這些孩子在正式科目上的考試成績卻最差。如何解釋這種矛盾呢?斯滕伯格認爲那些在本地知識上成績出色的孩子,其家庭更重視實踐性知識,而那些在正式科目上成績出色的孩子,其家庭在實踐性方面則要弱一些。環境決定了一種學習類型優於另一種。

斯滕伯格深入這一空白領域,推導出成功智力的三元論。分析型智力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解答測驗中的問題;創新型智利是我們綜合並應用現有的知識與技能,應對那些新的特殊情況的能力;實踐性智力,是我們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體環境下需要做什麼並行動。不同的文化與學習場景是需要不同的智力類型,而且在特定情況下爲了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多是不能用標準智商測驗或天賦測驗衡量的,因爲測驗會漏掉至關重要的能力。

學不好的領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結構

斯滕伯格與艾琳娜·格里戈連科提出,可以用一種動態的方式來測驗評估能力。關於發展特長斯滕伯格認爲,只要在某一領域持續練習,人們總能將較低的能力發展成較高的能力。他還指出,標準化測驗無法準確評定人的潛力,原因是這類測驗的結果侷限於一份靜態的報告,只能表明測驗當時人們處於學習過程中的哪個階段。動態測驗可以評估出弱點,但並不是說弱點就代表着能力不足、無法改變,而是要把它看成一種知識和技能的缺失,從而進行改善。和標準化測驗相比,動態測驗有兩大優勢:它能讓學生與教師重視那些需要提高而不是已經完善的領域;它還具備在兩次測驗間衡量學生進步程度的能力,可以更加真實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潛能。

動態測驗不是說一個人在學習上肯定會有某些侷限,而是提供一種評估,考察一個人在某一領域的知識水平高低或表現好壞,並決定需要怎樣改進才能獲得成功——爲了提高,我需要學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挫折向我們提出了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們可以避開類似的挑戰,或是加倍努力積累我們的經驗,提升我們的能力,掌握應對挑戰的技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長。

動態測驗可以分爲三個步驟。

步驟一:進行某種類型的測驗,可以是一段經歷,也可以是一次筆試——看到自己的知識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步驟二:我決心運用反思、練習、間隔練習或其他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步驟三:再次測驗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時特別注意在哪些地方還需要下功夫。

在蹣跚學步的嬰兒時期,我們就在參與動態測驗。當你寫完首部短篇小說,在作家圈子裏獲得反饋,修改後再拿出來時,你是在參與動態測驗——學習用作家的方式打磨文章,並對自己潛力有一定的認識。無論是哪種認知或操作技能決定表現上限的因素都不在你的控制之下,例如智力水平或天生的能力限制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但在絕大多數領域,大多數人可以學着發現自己的弱點,努力進行彌補,將自己的全部潛能儘可能的發揮出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