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七言絕句——最簡單通俗地講解 格式 內容

絕句的寫法基本上是從形式和內容,也就是格律和文法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七言絕句並不難,這個通俗一點,要通俗到什麼地步?

七言絕句,顧名思義,就是七個字一句的四句詩。

七言絕句又分爲兩種,一種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爲“七言律絕”,而平時簡稱“七絕”就是指七言律絕,這裏大家一定要注意。

不遵守平仄格律的七言絕句,我們稱之爲“七言古絕”,可以簡稱“七古”,也可以統稱入“古絕”。也正因爲如此,如今有很多不知道平仄格律的朋友寫七言四句詩,就喜歡自稱“七絕”——其實這是錯誤的,是被內行笑話的重點之一。但是你自稱“七古”別人就不會有意見了。

七言絕句怎麼寫?必然要分爲“七言古絕”和“七絕”兩種形式來分別對待。

而這兩種格式,重點就在於平仄格律要求,有要求的是七絕,沒要求的是七古。

格式

通俗點來說,就是寫七言律絕要守規矩。平仄格律那一套東西,七絕一樣都不能少。

相替

首先四句都必須是律句。何爲律句?句子中用字遵守平仄交替前進的句子。有且只有以下四種,大家不妨記一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 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即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即 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 平起平收

如果再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不是交替前進的,我們稱之爲“失替”,這個句子就不是律句,那麼自然寫出來的詩也就不是七絕了。

相對

這是兩句之間的關係,就是一聯中出句(上句)和對句(下句)的關係,要不怎麼下句怎麼叫“對句”呢?就是要相對。

但是我們要搞清楚,這個相對只是用字平仄的相對,而不強求意思相對。平仄、詞義都相對,那個叫做對仗。對仗對於絕句來說,屬於錦上添花,因爲我們要往通俗簡單了講,這種可有可無的修辭手法就略過。

平仄相對,其實就是把上面四個律句作排列組合,比如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平起仄收句,那麼對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仄起平收句。所有的單數句和偶數句都處於這樣一種相對的規則之下,格律詩中的絕句、律詩、排律都要遵守這個原則。

否則,我們稱之爲“失對”,是出律的。

相粘

相粘則是指下一聯的出句的平仄要和上一聯相同(關鍵位置)。

而七絕因爲只有四句,所以也就是指第三句的關鍵(二四六位置)平仄必須和第二句的一致,否則就是“失粘”。如果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仄起平收句,那麼第三句就必須在二四六位置上也是“仄、平、仄”,但是我們知道七絕的第三句爲了和韻腳做出區分,必須使用仄聲結尾,所以這裏就不能在使用仄起平收句,而只能使用關鍵位置平仄相同,卻是仄收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即仄起仄收句。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稱之爲“失粘”,但是“失粘”的情況在格律詩規則尚未完善的盛唐、中唐,是大量出現的,後來者便將這一類失粘,但是其他規則完全符合格律的作品統稱爲“折腰體”。

從格式上來講,如果你的七言絕句符合這些平仄規定,然後押的韻腳都是平聲韻,沒有錯誤(鄰韻),你的作品就可以稱之爲七言律絕,簡稱“七絕”。

而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就只能稱之爲“七言古絕”。

但都是“七言絕句”。

內容

內容上沒有限制,但是文法上有大致走勢。

通俗來說,就是“起承轉合”,這是所有文體的通則。不管是詩,還是小說,無非就是“起承轉合”的安排位置不同罷了。

七言絕句只有四句,正好一句對應一個字,我們稱之爲“起句”、“承句”、“轉句”、“合句”。但是絕句由於篇幅太小,文學特色就是言在詩外、意在詩外。最後一句合不合得回來,對於絕句來說,並不重要。創造一個情節小高峯,將詩意發散出去,讓讀者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纔算得上絕句的真正成功。

所以,我個人總結的四字寫法,其實應該是“起承轉放”。我們讀一些古代七言絕句作品,就知道此言不虛。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起句寫景,承句繼續寫景,轉句用否定、假設、疑問等方法制造出一個懸念,等於是把感情蓄力,最後一句直接發射出去,製造出一個小高潮,讓人覺得餘味無窮。

有沒有合回起句寫景?並沒有。

這就是絕句和律詩以及其他格式文體的區別。

沒別的原因,就是太短小了,不得不這麼做,反而成就了盛唐最有特色的留白藝術手法。七言絕句是這樣,五言絕句更甚。

基本上好的絕句,都會在第三或第四句製造波瀾,這詩才有意思。

內容方面,不管在形式上面是否遵守格律,都是相同的寫法。

包括了七言律絕和七言古絕,才能稱之爲七言絕句寫法的通俗講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