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国理政。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孔子为什么对齐景公说这个呢?因为他的问题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齐景公听了很赞同:您说得太对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粮食,我也吃不着啊!

齐景公为什么赞同呢?因为他压根没听出来孔子批评他君不像君,父不像父,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不像君父啊。他觉得孔子说臣要像臣,子要像子,很对!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粮食,我也吃不着啊!

他惦记的就是吃,就是自己的富贵享乐,根本没有国家安危,他这哪是在“问政”啊!️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家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越富有!

今天是我们过去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是腊八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叫大寒。腊八节大家要吃腊八粥,好好的喝一喝。

大家知道今天进入到了我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大寒。过了大寒以后,天就开始回暖了。祝大家节日和节气快乐!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昨天学的是子张问崇德和辨惑。孔子就回答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最后还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来给这个做个总结。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一说,就是子张问孔子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德行日益增加。

孔子就告诉他,你自己要有一个根基,也就是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忠和信。忠,首先要忠于自己的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人做事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做就把它做好,这叫忠。

所谓的信,有两方面,一个是自信,一个是他信。所谓的自信,就是要信得过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他信,就是要对别人负责。我说的话是有效用,能够践行的。

你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你就会取得他人的信任,而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徙义,也就是迁善,要见贤思齐、见义勇为、见善而从,不固执己见,发现自己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及时的去改正错误,去提升自己,而不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什么都对。

你什么都对了,你怎么让自己的德行增加呢?要反思这一点,做到了就是崇德,就会让你的德行日益增加。

辨惑,这个惑是什么?就是心有昏昧不明,心有所蔽。那所谓的辨惑,就是辨其不明。用王阳明的话说:随时能够擦亮自己的良知!

我们时常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有时候会喜欢一个人,这个阶段就会觉得让他一切都好,你看他什么都好,希望他什么都好。但是有的时候突然之间就对这个人产生厌恶了,看他哪里都不顺眼,觉得他一无是处,恨不得他赶紧死掉,眼不见心不烦。

对同样的一个人有这种完全不同的两种反应,这就是惑,说明你分不清哪个更重要。过多的夹杂了自己的个人情感,所以这就是惑,辨惑就是你心中有杆秤,能够分得清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不是因为他家有钱,是你的心变了。就是别人客观还是客观,只是我们的心态不同了。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咱们内容之后,我们今天学习再新的一章。

这一章可以说是非常的关键,刚才我在红包里也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整个封建社会拿来做基本伦理道德的。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后来还有一个夫为妻纲,也就是臣一定要听君的,儿子一定要听父亲的,妻子一定要听老公,后世的解读是对的吗?

大家可以看得到,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孔子的思想绝不是如此僵化的。到底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里面我们先来对齐景公做一个介绍。齐景公这个人是齐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因为他在的时候国君还姓姜,就是姜太公的后代,他死了,这个国就改姓了,不姓姜了,姜太公也叫吕望,也可以说姓吕。

那姓什么呢?姓陈。陈是哪里呀?陈氏原先陈国的一个贵族,好久之前,几辈子之前流落到齐国,就慢慢的就把持了朝政。

最后齐景公大权旁落,最后他死了,自己又没有子嗣,被陈氏篡政了。陈氏篡政以后,大家都指责陈氏。陈氏没办法,就取其中繁体字陈的一个偏旁,里边的一个田字,就改成了姓田。

自此以后齐国易主了,到他手里的时候,自己的江山没了,可见齐景公这个人怎么样大家就有数了。

那齐景公向孔子求教,说:我如何治理国家呢?

孔子还是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因材施教。他看出来了齐景公的问题就是他作为国君,但是并没有能够像国君那样做国君该干的事情。

他自己没有儿子,也没有及早确立侄子们的继承问题,因为有子侄,可以让自己的其他兄弟的孩子过继到他这里来做太子。

后来再继位的,早一点确定,否则就很乱,大家都想着去得到这个机会。

因为每个人得到机会,他背后都有人在支持,关系到一个家族或是几个家族的兴衰存亡,所以说背后有争权夺利,宫里勾心斗角比较严重,国家越来越乱。

他自己又喜欢养马,到处搜集马匹,又没有干正事,所以到他死后就完蛋了。

孔子因材施教,告诉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君第一个是名词,就是国君,第二个是动名词,就是要像国君。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子,父要像父亲,子要像儿子。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而且深刻,每个人都要做好他身份该做的事情。君就要像君,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就要像臣,做臣子该做的事情,父要像父亲,做父亲该做的事情,履行父亲的职责。儿子就要像儿子,履行儿子的职责。

这几种关系是互动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你不能指望着说你一个国君不做国君的事情,你却要求臣子做臣子的事情。

你不能像说要求一个父亲从来不管儿子,从来不尽父亲的责任,却要求儿子什么事都听父亲的,对他言听计从,对他孝顺有加。

父亲有东西不给儿子吃,不养儿子,长大让儿子孝顺他,如何如何,这个是不靠谱的。

这不是说是单方面的约束,就是要求下边对上边好,就得要求儿子对父亲孝,而是要求上下齐动。

特别是在上位的人,更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好你自己,然后大家各安本位。

和丈夫要做好丈夫的本分,妻子要做好妻子的本分,是一个道理。

也可以做其他引申,比如说一个学校怎么搞好啊?那也是各安其位啊!校长履行校长的职责,定定方向、定大盘,安排好老师,安排好学生。

教授或者教师要像教师啊,你就要把你该负责的工作、你的教学任务要教好,教好你的班级学生,作为示范。说得出、做得到,然后让学生佩服。

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那学生就要虚心来求教,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正常的秩序。

如果校长把自己当一个是个官,如果教授成了叫兽,整天就想着怎么玩女学生,那这个时候学生怎么可能像学生呢?学校还像什么学校呢?

大家想是不是同样的,你想司法怎么搞啊?法官你就像法官,检察官就要像检察官,警察像警察,律师要像律师。这四条做到了,司法就完好,总而言之,叫各归其位、各尽其责,都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而不是光想着要求别人。

下属就会要求领导对自己好,但你不好好工作,领导为什么要对你好?

领导老是希望下属尽心尽力的干,但你又不想给他多发钱,挣钱你只想自己搂,他因为一点错,你就把他训的擡不起头,他家有事你也不关心,能行吗?不行的。

齐景公那个时候,有三种臣子。

一种,是晏婴、司马穰苴这样的超级贤臣,这一文一武,安邦定国;

另一种,就是梁丘据这样的宠臣弄臣,陪他寻欢作乐。齐景公自己很得意,你看,有人给我安邦定国,又有人陪我喝酒,多好!

晏婴批评道:英明的国君,只有良师益友,没有酒肉朋友,景公这样,只能勉强做到不亡国而已。他的劣迹,还不足以亡国,却足以埋下亡国的祸根。

因为他朝中还有第三种臣——田乞,那是司马懿一类的人物,一直悄悄布局,收买人心。景公死后,政权落入田乞之手,最终,田氏灭了吕氏,取而代之,齐国姓了田。姜太公的后代,就绝嗣了。

齐景公听了孔子的回答,就非常的赞同,说你说的太好了。接着复述了一下,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就算有粮食我也吃不着啊!

齐景公说这句话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齐景公没有听出来孔子的话外之意,言外之音,他只听到了,臣不像臣不行,子不像子不行。

认为臣就要像臣,子就像有就要像子,要不的话就算有粮食我也吃不着。认为齐景公这个人想的就是吃,就是自己的富贵享乐,心里根本就没有国家安危,他这哪里是问政呢?这样解释也是有理由的。

因为齐景公有偏好,喜欢养马,有马千乘,自己就是沉迷享乐,大权旁落。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齐景公这个人很聪明,一听就听出来了,就得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范围,个人各尽其位,各安本分,否则的话我也呆不久,这个关系要乱了,那我也就完了。

说到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在明朝末年有个崇祯皇帝,崇祯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了,他最终是被李闯王攻陷,没办法,把自己的女儿杀了,然后自己在煤山,现在的景山上吊。

但大家不要认为他是亡国之君,就认为他怎么怎么不好,他是失去了大势,明朝气数已尽,其实这个人还是不错的。

讲的故事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个叫骆养性的,任大金吾之职。所谓的大金吾,就是沿用汉朝的官名,类似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就相当于是保卫北京的。也类似于清朝的九门提督,保卫皇家政权的。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人是不是位高又权重。当时有一个叫熊鱼山的,还有一个叫姜如农的两位言官,言官就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委员。中国过去说是封建,其实是相对来讲还是有点民主的,因为国家要设置言官,就是让你进谏,指责国家的过失,防止君王犯下大错。

就是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他说了就算嘛,一言九鼎,说什么是什么。那如果说他胡乱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国家不就乱了嘛!

所以设置言官一进谏,你做得不好的地方,我要给你指出来,冒死进言。

所以说每次上朝的时候,皇帝都除了会得到宠臣的那种奉承以外,还会被言官批评说你这个地方做的不好,那个地方做的不对,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如何如何。

有的皇帝一听,哎,这不行,赶紧就改。给皇帝一个改过的机会,这是政治制度。

这两位御史很了不起,当时对皇帝有所批评,因为朝中的太监、权臣,因为党派的关系,就把他们关在了刑部大牢里面,也就是清朝的天牢。

到了半夜,这个皇帝不知道想什么呢,就亲笔下一道圣旨,写个条子,命令大金吾连夜把这两个监察御史提出去,杀掉。

这位大金吾接到了皇帝这个条子,并没有执行,而是坐下来写了一份奏章。大意说是天下言官犯了罪,如果要杀他,你要走程序,因为他是代表全国老百姓讲话的。所以应该明告天下,公布他的罪状,让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然后明正典刑,规定时间再杀。

现在不能因为你下了个纸条,下一个圣旨,我就把他杀了。你这样偷偷摸摸的让小太监送来,让我半夜里去杀,我不敢执行。

无形中就说什么呢?皇帝没有走程序,没有做一个君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做是错误的,不能这样做。第二天他就把皇帝给他下的纸条,也就是圣旨,加上他自己的这个奏章,一并送给皇帝。

结果皇帝看了他的奏本,也就笑了,就没有再杀这两个言官,因此这两个人也就保住了性命。

说到这里,给大家再多说几句,就是中国孔夫子为什么特别强调仁呢,说仁者爱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为什么那么强调呢?

其实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所有的事他都是人做的,都需要人来执行。法律可以做规范,你犯了它要处罚。

而根本原因东西是要仁,在思想上有所约束,不让他犯罪,犯罪再惩罚就晚了。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什么?让人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不去犯法,不去犯罪,这个社会不就好了吗?儒家真正做的是教化万民。

好了,时间到了,我们再简单的回顾一下。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因为他的情况就告诉他,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守本分。

齐景公非常赞同,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就吃不上饭了。景公有没有真听懂?听懂了,有没有去改正呢?这个齐景公已经逝去了,我们就不管他了。

战友们:我们听了这样的话以后,有什么样的感触呢?不妨说一说,你现在在家里是什么身份的?在单位是什么身份?你是什么身份,你要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才能够对得起你这个身份呢?

好了,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我们明天接着学习下一章。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下面还有一段。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到底是一块讲还是分开讲,我再琢磨一下。明早六点半,我们继续一起学习论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